□ 本报记者 刘建伟
新学期开学,新洲邾城街章林小学一(1)班42名留守学生用上了新型防近视课桌椅。这批桌椅是由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为学生配备的,用以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对此,有些人称赞做法好,值得推广;有些人质疑会不会“锁住”孩子的天性,回家做作业时又该怎么办?这是控制孩子近视的好办法吗?
这种僵硬机械的栏杆真能拦的住近视吗?这种方式是不是在拷问我国的眼科、视光学专家,是不是在拷问家长??这样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视力的损害,可是影响视力绝不仅是看书一个因素,手机、电视又如何控制,这只是学校指标不治本的方法,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想要杜绝还是得另寻良方。
过去人们都爱用清澈明亮来形容孩子的眼睛。可如今,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早早地就戴上了厚厚的近视眼镜,看着他们眯起眼睛费劲地看人、看书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疼。众所周知,眼睛之所以会近视,就是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据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的最新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有4亿多近视患者,其中青少年已成“重灾区”:小学生中近视率在30%以上,中学生达70%,大学生达到90%。有专家调查走访发现,学生近视患病率越来越高,且逐年增长,同时逐渐在向低龄化发展。这样一种趋势不仅让我们触目惊心,也让我们深为担忧。
没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显然是导致孩子视力下降的元凶。对于小学生来讲,在他们对事物还没有形成基本判断的时候,如何养成一个良好的用眼习惯,就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课桌上多的这道“栏杆”,虽然被网友称为“物理防治”,且有人认为效果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防治学生近视的一种积极努力,是帮助孩子涵养好习惯的有益尝试。
至于离开课桌孩子们会怎么样,谁也无法预言。柏拉图曾言:“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
对于学校,只有设法通过类似教育和倡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和家长,才有可能一点一滴地改变现状。而校外大量的监督工作,恐怕只有家长们胜任了。而家长只有把子女教育当成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习惯才可能有所改变。
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时候养成都不算晚。说“物理防治”也好,说“借助技术的力量”也罢,总之,课桌上装栏杆防近视,出发点是好的,动机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这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的探索之路,可能不是最优,可能还需要其他“组合拳”,比如让孩子们切切实实“减负”,多进行锻炼,多接触自然,等等。因此,少一些“小眼镜”,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青少年近视防控,不仅是孩子自己的事,也是整个家庭的事,现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全民素质,这就需要眼视光学界人士、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加强专项科学研究,推动整个行业技术发展,加强爱眼护眼知识的普及,动员相关力量,让孩子近视现状得到合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