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湘
如今中国的发展走在了转型关口,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面临着越来越深刻的问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来新治国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们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10年至20年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所在。新时期,如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大难题。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相比城镇化而言,我认为 “新型”城镇化要做到六个“新”。
第一是新的核心。就是 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让城乡居民都能得到好处,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发展只见物不见人的弊端,重点就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第二是新的理念。强调的是包容性发展,破除以往城乡二元体制,破除城市内部的新二元,努力做到机会、权利平等。
第三是新的路径。这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并举,互相协调推动的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要有产业做基础,有了产业支撑、产业基础,才可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城镇化才可能立得住。
第四是新的方式。要把生态文明和城镇化捆在一起,让城镇化的骨子里流着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精神。要尽可能地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之路。
第五是新的格局。大城市群、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布局要科学,要遵循国家的大规划。而且将来既要考虑到经济问题,也要考虑到国家安全问题 。
第六是新的动力。 释放改革红利,靠改革、制度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实现我们新型城镇化。
由此可见,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那么,目前,我国为什么要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呢?它的发展又面临哪些障碍?
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障碍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问题就是:两个滞后、三个不协调、四个体制障碍。我们首先从 “两个滞后” 来看。 第一个: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 第二个滞后就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三个不协调”。 第一,中东西部发展不协调。第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协调。第三,城镇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不协调。
“四个障碍”。第一,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人口城镇化。第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削弱了农民进城落户的能力。第三,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缺乏协调合作机制,不利 于大中小城市发展。第四,多层次垂直管理的城镇化行政体制影响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是走得出——解决土地制度落后的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们宁可坚守那一亩三分地也不愿上城。因此要想让农民从“不愿上城”到“自愿进城”?关键的关键还在于土地制度的改革。解决土地的流转问题,允许进城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流转方式出让他的责任田、房屋、合规面积的宅基地并获得财产收益。相对于农户自己耕种来看,受让者要么是种田能手,要么是大户,要么就是实力雄厚的企业,由于实力雄厚,有较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因而普遍实现了总产量的提高,农产品特别是优质农产品的社会供给增加。这样不但有助于实现农民集约化发展,同时也解除了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
二是进得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推进城镇化就是一个“筑巢引凤”过程。只有构筑好产业项目“巢”,才能促进城镇需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集聚,才能增强县城和小城镇的承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的“拉美化陷阱”。
可以说城镇化的前提就是产业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难以提供就业岗位,就是唱“空城计”,就会出现“鬼城”, 人聚集起来之后又得离开。像鄂尔多斯康巴什就很是典型,再看在云南呈贡新区这里找到一辆出租车简直比登天还难,需要极大的耐性和运气。所以说,产业项目是推进城镇化的魂,没有产业项目的引领和支撑,就不会留住更多的农民工,更不会有城镇化的发展。
三是留得下——解决城乡二元壁垒的问题。农民进城务工,看是已经有“巢”,但实际上这个“巢”四处漏风,即户籍、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的解决,而这些也导致了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仍需“修巢留凤”,解决城市的二元结构问题,使农民真正市民化。如何解决呢,最主要的就是进行户籍制度改革。采取“分类指导,因城而异,因群而异”的原则,按城市类型、经济规模和人口特征采取不同的户籍迁移管理办法。对大城市,既不能关死城门,堵住农民进城,也不能一步完全放开户籍,要优先把有稳定劳动关系、长期举家工作、生活在城市,有稳定住所、工作和收入,并基本融入城市的“沉淀型”农民工流动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于中小城市,要向进城农民工打开城门,鼓励其进城落户。对于县城和县域中心镇,则要敞开城门,让农民自由进城。
四是融得进——解决一系列制度落后的障碍。农民工兄弟为城市建设、国家的发展包括农村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涉及到自身切身利益方面却受到了影响,他们在整体上是处在社会的边缘地位,如何让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成果,提升归属感,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把握全局的意识和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这需要顶层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推动我国一系列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打造覆盖所有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网;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纳入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里边去,为他们提供廉租房、保障房、经济实用房等住房保障,帮助农民在城里实现了他们的“安居梦”。不断发展均衡教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让所有外来人员子女“上好学”;不断研究出台服务流动人口的新举措,提高流动人口对第二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针对农民工思想保守、素质较低的现状,我们还要持续开展职业培训、技能训练、加强人文关怀等方面,促进流动人口真正融入本地。总而言之,只有将他们纳入不断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内才能让他们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会,从而更好的融入城市。
我们说“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求城镇发展要有多元的产业支撑、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合理的户籍制度安排,这样才可以帮助农民工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三维转换。
(作者系:山西省临猗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