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我们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一项极其重要政治任务,为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凝心聚力。当前,全县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科学发展的攻坚期,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因此,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提升认识,用科学的理念重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
首先,要认清“首要问题”。近年来,全县着力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对人才资源进行系统化配置、项目化运作、整体性开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机制逐步完善,人才作用更加凸显。但是,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专门人才短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有待改善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迫切需要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来支撑。
其次,要坚持“优先发展”。当前在一部分人的观念和实践中,存在“三重三轻”的误区,即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摒弃这些消极的观念和做法,做到抓发展优先抓人才,确立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的地位,以人才结构的优化引领和推动方式转变结构;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优先保证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优先进行人才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更加开放、更具效率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使人才工作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再次,要落实“第一责任”。建立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体系,督促和引导各级各部门自觉把人才工作作为优先战略来高度重视,把人才政策放在突出位置来认真对待,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来谋划,把人才工作效果纳入核心内容来考核,切实履行好党管人才的职责。同时,把党委、政府重视人才工作与部门、企业以及社会重视人才工作统一起来,让重才、引才、育才、用才成为社会各层面的具体行动。
拓宽视野,创新举措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在盘活现有人才资源、用好用活本地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宽视野,创新举措,主动出击,大力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引进战略,发挥引进人才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要产业的关键性支撑作用,提升县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突出引才重点。结合县发展的实际,以专业技术带头人、行业和专业拔尖人才等领军型人才为重点,引进一批重点产业发展急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以通晓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等人才为重点,引进一批擅长于招商引资、擅长于商贸谈判、精于市场开发的特殊专门人才。
二是要搭建引才载体。坚持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政府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的方针,搭建灵活多样的引才平台。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校地合作引才用才机制;以园区的大发展促进人才的大引进;以项目、产业来招揽人才;以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来聚集人才。
三是要灵活引才途径。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建立和实施更加优惠、更具吸引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来宜君县安家乐业、创新立业。坚持“唯才是举”,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采取公开招聘、举办人才交流会和供需见面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确保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
积极探索,用完善的机制用才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工作的核心是以用为本。用好用活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围绕“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目标,积极探索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尽最大的可能发挥人才的作用和潜能。重点需要建立完善五项机制。
一是完善培养开发机制。育人是用才的前提和基础。坚持教育育才,把教育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基础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继续教育,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抓好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整体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科研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到实践中干事创业、成长提高,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提高人才。
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评价人才是尊重人才价值、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手段。强化能力、业绩和贡献的导向作用,建立完善以能力和业绩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由品德、修养、知识等要素构成的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工作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人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做到“想好的有盼头,干好的有甜头,末位的有苦头”,形成“按成绩分优劣、靠公论定取舍、凭德才用干部”的良好氛围。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
三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要有“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的求才若渴、爱才如命的精神,加大人才培养选拔力度。注重发挥人才效能,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克服“官本位、行政化”倾向,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四是完善人才配置机制。由直接配置人才向间接管理、依法管理、主动服务转变,提高为人才服务的质量。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完善运转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企业和艰苦地区流动,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提高人才配置效益。
五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乐士之乐而乐,忧士之忧而忧”,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奖励体系,规范人才奖项,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重激励作用。建立起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和人才奖励基金,落实人才公共服务、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让创造了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有地位、有待遇、有荣誉。在精神激励方面,通过授予人才的社会荣誉,让人才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物质激励方面,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积极探索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用优良的环境聚才
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劣,则人才散、事业衰。一个地区能不能聚才留才,“才居环境”至关重要。要善扬“县域特色”之长,力避“经济实力”之短,真正扭住“软环境”来聚才留才,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对现有的人才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要继续吃透用好抓实,对制约人才作用发挥和合理流动的应尽快修改或废止。要针对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各个环节上的缺口和盲点,抓紧制定相关政策。针对不同类别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工作特点,建立健全不一样的人才政策,体现人文性、服务性和灵活性特点。
二要优化工作环境。人才只有放到合适的工作环境中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为人才在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提供物质保障;为人才创业在土地、证照、资金等方面提供优惠方便;在住房、子女就学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身心健康、学习提高和施展才华的要求,努力为优秀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
三要优化社会环境。尊重人才是对人才最大的精神激励。运用多种传媒手段,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尊重人才的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典型,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争当人才的良好风尚。 (作者系:中共宜君县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