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付根博) 自今年7月1日京津冀检验检疫机构实施申报无纸化、通关单无纸化、出口直放、试点实施进口直通以来,河北境内已有149家出口企业在京津冀口岸实施出口直放,累计出口货物3507批,货值2.14亿美元。
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段文仲在29日召开的京津冀检验检疫一体化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随着“一体化”向前推进,河北3100家进出口企业,都将享受到通关一体化带来的便利。
据介绍,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今年7月1日起,三地检验检疫机构开始实施“出口直放”、“进口直通”等方面举措。“出口直放”即出口货物只需属地一次验放,口岸不在查验,直接登船装机;“进口直通”即进口货物直接到达目的地检验。为实现区域统一、流程优化,京津冀检验检疫机构还实行统一审单规则、统一业务规范、统一风险防控、统一信用管理、统一统计规则等,有效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
“出口货物平均每批可缩短物流时间1天以上,进口货物平均每批可缩短港口滞留时间1至2天。”段文仲说,“出口直放”免除了出口货物在口岸开箱查验,按每标箱最低标准计算,每天可节省装箱费、掏箱费、转站费、压车费上千元。针对民众关于京津冀检验检疫一体化、通关便利化会否影响到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的担忧,段文仲说,在一体化政策的执行层面,三地并非是简单的把政策、措施、做法叠加,而是将三地检验检疫通关政策、措施、做法中便利化程度最大、风险防控最严、企业期望最高的有关举措进行全面梳理比对,去掉有碍通关便利,无助于风险防控的政策壁垒。
另悉,根据此前商定的《京津冀检验检疫一体化实施方案》,2015年1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将全面实施进口直通,三地还将在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