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苗勇辉)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全国共有25个省(区、市)的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增速低于8月,其中20个省(区、市)连续2个月放缓;共有15个省(区、市)同比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多位市场分析人士预警称,尽管现在谈通货紧缩为时尚早,但应警惕这一压力从生产领域扩散至消费领域。
统计显示,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1.6%,同比增速较8月回落0.4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回落,创下56个月以来新低。记者梳理各省9月份物价涨幅发现,北京、天津、广东等25个地区的CPI增速较8月出现下降,多地创出近年新低,其中,北京市9月CPI增速仅为1.1%,是2010年4月以来54个月最低水平。在31个省(区、市)中,青海9月CPI同比增速最高,为3.6%;天津和黑龙江最低,仅为1%。与全国1.6%的平均增速相比,河北、广东等15个省(区、市)的9月CPI同比增速低于全国,浙江省和重庆市的增速持平,仅有上海、海南、甘肃和青海4个省(区、市)CPI增速较8月回升。
从CPI八大分类来看,此前一直拉动CPI走高的食品价格表现趋于疲软。今年影响物价变动的商品主要是以鲜果、鲜肉、鲜蛋为代表的农产品,这些商品价格在9月中旬就已脱离节日因素的影响转为企稳。记者走访上海市多个农贸市场及超市发现,青菜、鸡毛菜等叶菜的价格在9月初蹿高后,逐渐回到了8月中旬水平。其中对CPI影响最显著的猪肉价格一改此前的升势,表现总体疲弱。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研究部研究员金爱伟认为,“CPI降至‘1’区间,PPI持续下降且降幅不断扩大,反映出当前需求疲弱,实体经济处境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四季度来看,物价上行动力仍然不足。因此,政策面上应更积极推出稳增长措施,以利实体经济。”当前较为低迷的情况下,如果坚持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就可能在实体经济领域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