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洪洋
中国政府网近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
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体育产业朝阳产业地位,足见其战略地位。体育产业一方面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帮助经济转型。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为3135.95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0.6%,与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占GDP的3%左右有相当大距离。将体育产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点之一,实是应势而为,明智之举。另一方面,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大众健身,满足体育娱乐。除了富国与强民,体育还赋予一个民族健全的精神。
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标语,这句话定义了体育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的角色:全民性、健身性。直至近30多年来,竞技体育异军突起,风头盖过全民健身,甚至为获金牌不惜“举国体制”。其实,就目前困境,全民健身更需要“举国体制”。
简政放权,理顺体制。过去,举办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需要层层审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效率低下。如今,审批是取消了,赛事转播限制也放宽了,可是围绕比赛的许多公共资源像安保、交通等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没有放彻底。许多限制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也还在,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
品牌培育,形成特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体育产业。美国全面开花自不待言,日本是体育用品,韩国是健身娱乐,意大利是足球产业,瑞士是登山、滑雪……相比之下,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发育阶段,没有真正形成特色,难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激发全民健身运动。与此同时,体育人才培养,政府与市场都有责任。
打造体育产业,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引进各种资本,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开展全民健身,市场能解决的由市场提供,市场难以解决的则需要政府伸手,运用政策、土地、税收、财政等杠杆,为其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