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崔文生
通讯员 马换珍 付新超
今年以来,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人民银行山西省平陆县支行积极为民务实服务,深入挖掘政策潜力,通过向上级行申请,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发放支农再贷款,有效缓解了辖区农村资金紧缺的矛盾,助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决了三农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目前三农经济融资难表现
一是农业生产风险大,金融机构惜贷。由于农业作为弱质产业,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性,农民一般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这些农业活动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同时农村区域对于自然灾害的保险欠缺,若发生自然灾害,损失难以避免,由此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信用风险发生概率必然增大,导致农户从金融机构融资难。
二是农村地区信息渠道单一闭塞、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相对偏低、法治观念淡薄。有些借款农户在申请贷款到期之后拖欠贷款、有的恶意违约,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贷款的难度。
三是三农经济缺乏抵押物和担保,难以向信用社借到贷款。信用社为了防范“三农”贷款风险,农民贷款需要存款质押或房地产抵押,甚至惠农资金也需要担保,这无疑为广大农民群众设了高高的门槛。
四是农信社对“三农”理解过于偏狭。农信社贷款撇开了对农村工商业的支持,致使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涉农工商企业不得不向其它渠道寻求资金支持,这对农信社发展和培养农村优质客户十分不利,也造成农信社难以有效地发放大额贷款,难以扩大贷款规模。
积极化解“三农”融资难瓶颈
针对以上“三农”经济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平陆人行通过对辖区“三农”经济发展资金需求度的调查,经过支行班子一班人的讨论研究,决定以货币政策工具为导向,通过支农再贷款的投放为切入点,化解当地“三农”融资难矛盾。为此,在对上级人民银行扶农政策精神的正确理解把握下,人行平陆县支行抓住央行在全国增加支农再贷款限额200亿元政策契机,积极主动向人民银行运城市中心支行申请并获批准支农再贷款规模7800万元,迅速投放当地“三农”经济中,为扩大当地“三农”贷款规模创造了较强的货币政策示范效应。此举也带动了当地农村信用社3300万元的配套支农信贷资金流入“三农”实体经济,两者使全辖区的“三农”经济发展获得资金注入1.1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投放当地农户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收购、种植大户、农户消费等“三农”经济。
努力解决“三农”融资贵问题
平陆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根据国务院常务会关于“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的要求,“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再贷款利率还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1%,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应当低于该金融机构其他同期限同档次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政策精神给平陆人行降低当地“三农”融资贵铺垫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申请支农再贷款时,平陆人行积极向运城市人行提请了平陆县是贫困县的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很快得到运城市人行批准的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一个百分点的支农再贷款限额规模,把党和政府对“三农”关怀、人民银行对“三农”支持的优惠政策切切实实地体现在贫困地区的“三农”经济发展服务中,此项再贷款全部发放后,可为当地“三农”经济在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再减少近六十万元的利息支出,让农民朋友切身感受到融资贵现象在自身上有效得到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