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政策支撑,而与此同时,骗补、拔苗助长等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面对全球市场化的竞争环境,新能源车发展不宜过度依赖“政策红利”。在推动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拔苗助长。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之大是其他国家所少有的,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生产国。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政策支撑。实际上,各地密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扶持和补贴政策已经成为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要看到,在政策大力助推的背景下,也存在一哄而上、虚报业绩、骗取补贴等问题和乱象。其中,补贴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对那些有技术有产品的企业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但同时很多不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打着新能源的牌子,行着骗补的勾当。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被政策催熟的新能源车潜藏“拔苗助长”的风险。在政策的强力助推下,各汽车企业都将新能源作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宏伟的新能源汽车产销计划,不断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固然需要政策的扶持,但不应过分依赖“政策红利”,新能源汽车产业亟待自立,进而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市场化。
实际上,在市场前期的培育下,消费者已经对新能源汽车有了一定认知,新能源汽车是有市场需求的。政策的立足点应重点解决行业的痛点,弥补短板。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也在调整。根据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将逐年减少,直到退出市场。
事实上,未来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将更多地集中在电池技术的提升、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市场竞争能力。市场需求才应该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归宿,也应该是检验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