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去年,《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刚实施时,汽车厂商和经销商都很紧张,因为有了这一为消费者撑腰的政策法规,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等着一拨儿一拨儿退换车的车主。可是,出乎意外的是,1年时间过去了,退换车等突发情况甚少发生,法规实施前后并没有很大变化。不仅如此,部分企业和品牌的投诉数量在汽车三包实施之后反而出现下滑。媒体上也很少出现因汽车三包维权成功的报道。因此,汽车三包的落实情况和真正效果饱受质疑。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汽车三包规定落地市场反应平平呢?
汽车三包没有显现应有的市场影响力,与该规定本身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关。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民间对该规定认知不足,其执行基础较弱。为了了解汽车三包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质检总局等相关单位在8、9月组织开展了一次围绕三包规定的专项宣传活动。活动本身收效不错,但活动过程的相关调查也让汽车三包执行中的问题暴露出来。在被调查的车主中,仅有7%的人了解汽车三包政策,这个数据令人震惊,也非常令人遗憾。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不了解汽车三包法规,他们怎么可能依靠它维权呢?而消费者缺少对三包法规的认知,也给了汽车厂商逃避三包责任的机会。比如,现在许多4S店都存在强制保养、将三包责任与售后服务强制绑定及以维修替代退换的做法,这都严重损害了汽车三包的意义。
汽车三包规定执行效果不明显,除了消费者认知不足(及一些误读)、汽车厂商有意规避外,目前尚缺乏关于汽车售后方面的统一标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意味着,三包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依据缺失的问题。因此,尽快完善汽车售后服务标准体系,为三包法规实际执行提供操作依据,就成为一个关键环节。据了解,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已经启动《汽车售后服务规范》等4项国家标准的申报、研制工作。这些标准有望于2015年完成并对外公布。
我们期待,通过完善汽车售后服务标准体系及一系列后续政策的出台,能够更好地规范市场,推动汽车三包法规更好地执行,使其真正施惠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