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磁县都党乡政府大院,不断有村民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向乡党委、政府赠送锦旗。赞扬他们在“7·19”特大洪灾面前“无私奉献、系百姓安危,抗洪救灾,显公仆本色”。
据了解,都党乡位于磁县西部太行山革命老区,是这次上游特大洪水的必经之地。那么,该乡是怎样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来临之前安全转移村民1700多户,创造了人员伤亡少(仅一人)、财产损失相对较小的奇迹呢?他们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灾区都党乡进行了采访。
在困难面前当干部要心系百姓胸怀全局
都党乡下辖12个行政村,人口3500余户,17000余人。乡政府大院共有党员干部10余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人少担子重。
40出头的乡党委书记陈伟刚刚调来两个月。他中等身材,戴着一副近视镜,看上去斯文儒雅又不失干练。上任伊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疏浚河道。对于山区乡镇来说,干涸的泄洪沟别看平时没有用途,一旦发生洪涝灾害,那可是唯一的通道。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陈伟一上任就带领群众清理沟内垃圾,党员干部带头苦干一个多月,把原来只有3、4米宽的泄洪沟拓宽到了20多米。没有想到,正是由于他这个英明的决策,才使得“7·19”的洪水及时排流,有效地降低了此次灾害带来的损失。
据介绍,7月18日天气异常闷热阴沉,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各级电视台也在反复播报这两天有暴雨降至。晚9时,磁县防汛办也多次通知作好暴雨来临准备。这种情况着实让乡党委书记陈伟和乡长王树林担忧。看看身后纵横的山川,望望乌云翻滚的天空,他们意识到这样的鬼天气一旦下大雨很可导致山洪暴发。晚上10时许,两人商量后,立刻分工包片一刻不停的用固定电话和手机微信等形式,通知包村干部和村支书,做好一切防洪准备,动员群众及时转移。为首先掌握讯情,做到心中有数,防范及时,陈伟还和上游三个乡镇建立了联系,并在三合村设立了前沿观察哨,让村支书李同魁严密监视河道水情,做到了一小时一汇报。
19日早晨5时,乡里召开紧急会议,会上陈书记和乡长王树林再次紧急布置任务,明确责任,并带领党员干部、村支书,冒雨深入到中莲花、南莲花、北莲花等几个村庄,利用村办公室大喇叭反复广播,紧急转移村民。并且特别嘱咐党员干部对低洼区,困难户、危房户、低保户、五保户等重点村户进行排查。
近几年来,因为没有遭受过大的自然灾害,一些村民思想麻痹,认为领导通知转移是多此一举。有的村民三番五次通知后就是不走。十一时左右,上游村镇传来消息,洪水即将来临。为确保每一名村民的生命安全,乡领导果断指挥大家,走不动的人背,背不动的人抬,不想撤离的,采用拉、拽等方式强行撤离。由于预案在先,未雨绸缪,在19日下午4时第一波洪水来临前,及时转移村民1700多户,无一人被洪水冲走。
在最危急最困难时刻彰显共产党员本色
7月19日上午,陈伟书记在参加完县委、县政府的紧急防讯会议后,立即驱车返回乡里。据工作人员讲,当时信号已经中断,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只见书记噌噌登上该乡三楼楼顶,来回寻找信号源。走至一房角处,他终于捕捉到了信号,不顾电闪雷鸣,暴雨如注,他一边向县委、县政府报告讯情,汇报工作,一边指挥党员干部抗洪抢险及时撤离群众。他在风雨中一站就是2、3小时,俨然是一棵岿然不动的青松。
下午4时许,正在商贸街紧急转移群众的陈书记得到消息说,在南莲花和北莲花村交界处,有一通往商贸街的路口,如不及时封堵,洪水有可能倒灌下来冲毁房屋。闻讯,他立即带领武装部长王兆飞、司机赵凯,一起开铲车紧急到村口封堵,与此同时,他还组织村干部和民兵突击队一起沿河查看讯情。封堵进行到一半时,现场有个村支书感觉到地面的波动,他说:“不好,大水来了。”此时2米高的洪峰排山倒海般正向下游袭来。陈书记果断下令丢车保人,因撤离及时,无一人伤亡。
这边,书记带领党员在暴雨中全力抢险,那边,乡长王树林带领党员在洪流里积极营救被困人员。原来,19日下午1点30分,正在暴雨中紧急转移群众的乡长王树林接到了该乡石场村村支部书记的求救电话。电话里焦急地说:“石场村有三名村民,因担心鱼苗受损,返回渔场喂食时,被突发山洪围困,情况紧急。”王树林二话没说,一边向县防讯指挥部汇报情况,一边紧急赶往现场救援。
到达现场,王乡长不顾个人安危,顶着暴雨四次在河中试探前行,终因水流湍急,站不住脚,未能成功进入被困区。待消防官兵赶来增援后,王乡长和消防员一起绕道观台村,迅速穿过500多米的玉米地,到达被困村民孤岛对面,也因河水太大,救援再次失败。这时,被困群众情绪有点激动,王乡长一边安抚,“请你们放心,党委政府一定会把你们救上来的。”一边向县防汛指挥部报告情况。
此刻,磁县县委书记张晓波,在防汛指挥部先后十余次打电话询问救援进展情况。
20日凌晨1时30分,王乡长和县武装部官兵驾驶冲锋舟,向河心孤岛挺进,眼看快要接近目标的时候,冲锋舟熄火,失去动力,急速下漂。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大声高喊,大家稳定情绪,沉着应对。在赶来的部队官兵协助下,凌晨3时左右,最终将张美润等三名村民成功解救。
越是在最危急、最困难的时刻,越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信念,越能彰显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今年36岁的都党乡武装部长、共产党员王兆飞,在“7·19”特大暴雨灾害中,为转移群众,他吃苦不言苦,无怨无悔。洪水到来前,为了做好预警,他骑着一辆老式摩托车,并临时在摩托车上安装了一个手摇式警报器,每走一百米,他就摇动一次,就这样,他风雨无阻,来来回回跑遍了各个村户。他的左膀子至今还在发痛。
在灾后重建中,他手上磨出了血泡,脸上晒蜕了皮肤,没有时间吃饭、喝水,他就把方便面装入口袋,把矿泉水绑在摩托车把上。饿了吃口方便面,渴了喝口矿泉水,十多天下来,他瘦了十多斤,白净净的小伙子,晒成了黑包公。说起这几天的经历,他说,别看吃了一点苦,但他内心很高兴,因为,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群众见了他都向他打招呼说:“你辛苦了。”
谱写一曲曲新时期抗洪抢险英雄赞歌
为了百姓安危,为了把洪灾损失降到最低,乡里许多党员干部为大家舍小家。7月20日上午洪水退后,莲花山下整个商贸街一片狼藉,电线杆被冲倒,部分房屋冲垮,淤泥近1米厚。为了确保道路畅通,使外部救援物资能及时送达灾区,紧张忙碌了一天一夜的都党乡党员干部,顾不得休息,又投入到紧张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党委书记陈伟带领乡武装部长王兆飞、工作人员王丰海等人,临时调用6台铲车由北向南进行清淤。与此同时,刚从救援现场归来的乡长王树林,跑到六顺焦化厂借来铲车,由南向北进行清淤。
记者在采访时,感触最深的是,莲花山下的村民提起乡里的党员干部无不翘指称赞。村民对记者说:“抗洪救灾,他们天天和我们一起劳动,一起吃饭,我们对他们都很熟悉、很敬佩。”
南莲花村支书郭三贵,带领党员干部赵兵,孔令军在转移群众中,冒着生命危险,趟着洪水把不愿离家的郭某从房顶上背到邻居家,让其脱险。
郭三贵虽家在村里,但为了村民安危,他吃住在办公室,一连七、八天有家不回,自己家里的沙发、床、桌椅等物品被水淹、泡,妻子埋怨他,说:“家里的事,你一点也不管。”他回答说:“村里那么多村民找我,我哪有时间管自己的家,老婆你苦了。”
在采访中得知,乡里有两个女同志,一个是副乡长杨红梅,在抗洪救灾期间,一连半个多月没有回家,自己的女儿有病高烧,父母多次托人捎信,让其回家照看女儿。但为了群众,她只能一推再推。
办公室主任张晨露,一个20多岁的年轻村官,把三岁的儿子交给婆婆看管,自己在乡里一忙就是十多天,根本没时间回家。
这是一支怎样的团队呢?灾难面前,他们心系百姓,冲锋在前。困难面前,他们毫不畏惧,勇于担当。危急关头,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忘初心。一面面锦旗,是老百姓最好的口碑,一声声鞭炮,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抗洪抢险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