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获悉,我国农业下一步的政策改革方向是由增产导向型向供需平衡、竞争力提升转变,将用两到三年时间形成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加速推进
目前,我国针对玉米临时收储制度进行的改革正在快速推进。
据了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原则思路,就是坚持实行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同时对玉米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价格和补贴分离的办法。而据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此前介绍,具体这项政策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玉米的价格充分体现市场形成机制,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二是建立玉米生产者的补贴制度,以保持优势产区农民种植玉米收益基本稳定。
近日国家相关部门公布,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此前我国实行的玉米收储制度是2007年制定,每年在玉米上市之后,政府制定一个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由国有的粮食部门实行收储。这样保障了农民的收入,调动了生产玉米的积极性,所以这些年玉米的增产非常快,玉米也成为中国五个粮食品种中数量最大的一个品种。此外,因为连续多年提价,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国外玉米以及可以替代玉米的一些其他粮食品种从而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
目标价格制度多重难题待解
目标价格制度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实质上就是在探索价补分离。其操作方式是由政府设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当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而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则按差价补贴生产者。
然而,很多基层人士认为目标价格制度无论操作还是风控都存在一些待解的难题。首先,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文件规定,大豆市场价是采集粮食收储企业、大豆加工企业收购大豆的价格。但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农民反映问题较多的是不同地区种植周期、成本都不同,对制定统一的市场价格存在很大疑虑。其次,基层干部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面积难核实、工作压力大、数据易造假、农民不满意。这让补贴方式操作起来显得更难。最后目标价格改革的风险防控也有难点。
价格改革是关键
据悉,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覆盖了稻谷、小麦、玉米、食糖、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等7个重要农产品品种,实施的两种主要的支持政策分别为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2011年以来,包括粮食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而中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却逐年提高,国内市场不断被挤占,库存创历史新高,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财政收入增幅趋缓,农业补贴日益逼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黄箱”补贴上限,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也需要调整和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我国粮食库存量达到历史新高,但进口量同样也不断创新高,这是不正常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与国际粮价呈现出价格倒挂、粮食主产区与销区价格倒挂。
也就是说,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最有效的手段。目前,虽然过去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变化,现行政策有必要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以粮食最低收购价和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2004年以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如何改革,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至关重要。”叶兴庆表示。
�品牌和中国银联在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短兵相接”,有助于培育银行卡产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升我国银行卡清算服务水平。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曾表示,银行卡清算市场需要更加开放。但银行卡清算组织设立,应避免“大跃进”思维,为放开而放开的做法并不可取。可以预见的是,“第二银联”不会大量出现,清算机构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