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供给侧改革虽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但归根到底,第一要务还在于创新。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不是现有政策的“大箩筐”,其本身需要理念、制度与政策的创新突破,毕竟改革本身就是创新;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促进创新创业来实现转型发展,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从理论上看,长周期的经济下行期也是创新的窗口期。事实上,工业革命以来,差不多每50年一轮的周期,都会有一次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经济理论之争。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单一需求侧调控失灵后,熊彼特创新经济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全球经济过去近40年的发展规律。所以说,供给侧改革需从“创新”角度落地。
当前,供给侧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老供给过剩与新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新旧动力转换,“破”与“立”就需要协调与衔接。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不完全是“创造性毁灭”。需要看到,老供给的退出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社会主义的优势就是要避免资本主义国家大范围周期性经济危机,同时让过剩产能、僵尸企业按市场规则有序劣汰,为新供给留出创新空间。
与此同时,创新不一定意味着推倒重来,而是根据需求提供结构变量;创新也不一定非要很尖端的东西,改善供给侧、提供新需求就是创新;创新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主要就是从新供给角度去满足创新需求。
创新要往前走,必须看到创新的前沿在什么地方,必须创造营商环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降低企业进入门槛。以创新促进供给侧改革,既包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也包括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创新长周期期间发展创新经济,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新供给;还包括通过创新宏观调控政策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形成生产、消费与就业的新供给结构,真正实现新旧动力之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