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海量,实用不足;内容泛滥,精品不多;贪大求全,特色不强。近年来,互联网内容同质化的“三不”现象越演越烈。无论是几大互联网巨头,还是刚刚起步的互联网公司,产品设计同质化、营销模式同质化、品牌策略同质化呈蔓延之势,互相抄袭、恶性竞争事件也屡见不鲜。互联网内容同质化日趋严重,引发公众吐槽。近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资讯很多 有用很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占到90.1%,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5.64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2.0%,网络新闻成为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之外的第三大互联网应用。
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新闻市场,不仅各大媒体纷纷开辟“两微一端”,就连各种手机浏览器、视频平台、社交软件、电商应用等也都开始部署内容开放战略。记者仅通过某个人气安卓应用商店,就搜索到了465个新闻资讯类应用。新闻端口众多,媒体数量激增,各种信息量呈井喷式增长,甚至出现泛滥态势。
此外,一些生活资讯提供方的做法同样让人无奈。在某安卓应用商店的生活资讯类下,仅天气资讯这一类就有数百个产品。记者随机下载打开了一些应用,发现内容基本是由15日天气、空气污染指数、穿衣指数、天气实景等几块组成,界面风格类似,用户体验也无太大差别。部分下载量靠前的天气资讯应用,还混杂了新闻头条、娱乐消息、应用推荐、健康养生、美食推荐等“泛生活化”内容,与其它应用内容交叉,反而淡化了核心信息。
产品很多 精品很少
同质化问题作为网络内容产业的长期痛点,在网络文学这条供应链上更是不断加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网络出版监管处副处长程晓龙认为, 目前我国网络文学“大而不强,丰而不富,多而不优,快而不稳”。在受众市场和商业逻辑的推动下,网上类型化作品往往扎堆出现。
在眼球经济驱动下,低质内容的繁殖裂变已成为行业扩张“野蛮生长”的标准模式。各类“网红”视频短片似乎只要合乎流行趋势,便能在流水线上快速复制、批量生产。同质化泛滥无疑造成了大众的审美疲劳和选择乏力,内容市场看似琳琅满目、繁花似锦,实则却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大而全多 专而深少
移动互联时代,用户对垂直性专业性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多,App开发成了创业首选项目。大量细分类App开始流行,游戏类、社交类、电商类,在这期间,涌现了一些不错的公司,甚至还出现了很多新的小巨头,比如国内的微信、百度地图、今日头条等。但这些新的细分化网站,仍然没有摆脱重新走上大综合类互联网产品的道路,也开始变成含咨询、支付、游戏、社交等各种功能的新型综合类应用。
以拼车应用为例,一开始只是一对一顺风车模式,但当这类模式数据增长不错、被验证可行之后,大波跟风者相继涌入。这个还未被改造多少的行业已经过早地显现出了拥挤,天天用车、嘀嗒拼车、51用车、微微拼车、滴滴顺风车等公司都已身在局中,搅成红海。巨头之间的合并又加重了这一趋势,无论是滴滴快的,还是大众美团的合并,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同质化、综合化,违背了当初专业性细分类应用的初衷。
有专家建议,无论在哪个行业,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竞争如果不是以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为基础,就很容易走进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与其在浅滩中与同质的竞争对手厮杀、两败俱伤,不如深耕一处细分市场,与异质的伙伴一起形成共生、互生的良性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