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清盘这个曾经让公募业“不敢触碰”的议题,如今已逐渐为市场所正视。
Wind数据统计显示,自2014年9月首只公募基金清盘以来,截至5月25日,全市场中共有44只基金陆续清盘。而2016年以来,清盘及拟清盘的基金已达9只,基金清盘的节奏明显加快。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市场在为基金清盘“点赞”时,应如何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防基金清盘“一哄而上”?
一个畅通、合规、市场化的基金清盘机制的建立,于行业整体而言,也是一个重大抉择。如今全市场近3000只公募基金产品中,真正踏出清盘这“最后一步”的仅44只,占比不到2%。尽管基金清盘已不再是“不能触碰”的话题,但不得不承认,行业离建立健全“畅通”的产品退出机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比之下,我国基金业的退出机制与发达市场似乎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究竟是什么在阻碍着基金清盘踏出这最后一步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金清盘流程复杂或许是阻碍基金退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中小型基金公司为了力求产品线完整,则更是不得不多一份纠结。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迷你基金的成本压力不言而喻,但是基金清盘对于公司整体产品线布局的影响可能更加严峻。
此外,在推动产品退出机制建立方面着力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防基金清盘“一哄而上”。
在基金分析人士看来,基金清盘总体将有利于基金行业的正常发展,但是基金公司也应慎重考量,充分考虑清盘对各方利益的影响,尤其不可忽视中小投资者的建议,对于亏损基金的清盘方案有待进一步商榷,对于规模偏小或是业绩不甚理想的基金产品,除了清盘之外,也可以采取转型或合并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不可简单地“一清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