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首个网络消费指数“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正式对外发布。数据显示,从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我国网络消费规模指数稳步上升,扩张了12.1倍,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2倍多。
在网络消费指数发布会现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网络消费指数将中国的网络消费情况形成了看得清、可量化的数据。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在发言中表示,网络消费指数关注了正在迅速崛起的网络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指数的发布,不仅有助于社会认清网络消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助于理解宏观经济的变化。
网络消费引擎持续发力
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中国增长模式出现了历史拐点,推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即便是在经济增速趋缓的当下,2015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依然为66.7%,其中,网络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1%。也就是说,这部分的消费引擎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五分之一。
贾康表示,网络消费的稳定、强劲增长,说明网络消费正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引擎,网络消费推动消费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产品消费。 数据显示,餐饮(线下消费)、航旅、教育、生活服务等服务消费的年增长率在70%以上,表现最为突出,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吃喝玩乐消费狂飙
从行业来看,网络消费正在从实物型向服务型、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服务型网络消费金额占比从2011年的4.3%上升到2016年4月的25%。5年间,吃喝玩乐等服务型网络消费规模指数扩展了70.2倍,月均增长率为7.0%。而同一时期,实物性网络消费金融占比则从2011年的95.7%下降到2016年4月的75%,5年间规模只扩张了8.6倍,月均增长率为3.5%。
其中,餐饮(线下消费)、航旅、教育、生活服务等服务消费的增长表现最为突出,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从网络消费水平指数看,生存型和发展型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享受型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消费能力提升后,消费者更愿意去旅游、体验、买书等充实自己的大脑和生活。
海通证券研究员汪立亭表示,在增长迅速的餐饮、航旅以及生活服务类行业,线上买单、线下消费的融合趋势明显,线上带动线下显示“互联网+”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行业是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表现强劲的行业,这种模式也是未来消费的重要特征。
贾康表示,“剁手”指数的出现让学者打破了认知误区,即过去普遍认为消费会和经济增长类似,呈现梯度推进的模式,但欠发达地区网络消费的增速快于发达地区。
新维度洞察消费升级变化
“指数对经济学研究者、中国政策设计来说,启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贾康表示,一般人认为的网络消费水平“梯度推移”并没有在指数中得到印证。在贾康看来,这份指数不仅有助于企业优化投资和抓住供给侧改革着力点,还可以根据地区、年龄和性别差别,精准定位服务对象和投资,优化配置投资。
井贤栋表示,消费增长对GDP的增速贡献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经济转型中的重要动力。消费外移现象和消费环境不佳制约了中国消费的升级,未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须从供需两端发力,尤其是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调整和优化。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在发言中表示,网络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推动中国居民消费升级,当下火热的供给侧改革意在提高资源配置,未来只有需求与供给有效匹配,消费和生产有效衔接,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复苏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