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3   星期三    站内搜索
字号大小:
0

莫让防伪标识成为假冒伪劣帮凶

2016-05-15 15:34:25    作者:本报评论员
核心摘要:防伪标识本是鉴别商品真伪的“试金石”,但如今却难保其自身真实性。今年以来,广西、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查获多起通过假冒防伪标识制售假货的案件,涉案金额动辄逾亿元。一些烟酒、日化名牌产品成重灾区。

防伪标识本是鉴别商品真伪的“试金石”,但如今却难保其自身真实性。今年以来,广西、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查获多起通过假冒防伪标识制售假货的案件,涉案金额动辄逾亿元。一些烟酒、日化名牌产品成重灾区。

谁能想到防伪标识也不靠谱,打假的利器反而当起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帮凶,如此一来,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更是防不胜防。各类假冒名牌防伪标识随便印制、“论斤买卖”,遍地都是可以印制防伪标识的小印刷厂,还有之前媒体爆料的食品追溯码“随意买卖”,真让人惊诧。

据了解,目前,由质检总局颁发的防伪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数量仅为300多家,但实际上全国有超过5万家企业从事防伪印刷业务。

众多生产防伪产品的企业只图一己之利,对需要定制防伪标识以及需要查验企业相关资质、证照的规定置若罔闻,甚至有些商家还现场传授造假技术,让客户将相关信息上传至由商家提供的查询网站系统中,查询的结果都会显示是真货,此等乱象怎能不消弭消费者的信心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市场上假货泛滥,已经是监管上的失守;防伪标识造假,则是监管的再次失守。这也让假货有了“弄假成真”的机会,加大了其欺骗性和危害性。防伪标识造假让诚信缺失这个亟待破解的社会难题显得愈加难解。

防伪标识“论斤卖”,动摇的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的基石,消弭的是公众的消费信心,也是对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破坏,因而须尽快堵住这个漏洞。

对于防伪标识而言,就应该用制度与法律来“防伪”。若想破解当前防伪市场的乱象,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对于不符合资质的企业与小作坊,一律叫停。

另一方面,立法机关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防伪标识者,使防伪技术生产、监管、刑事责任均应“有法可依”。只有这样,防伪标识市场乱象才能破解,防伪标识也才会具备必要的公信力。

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减少监管盲区。同时,在源头上对生产企业进行“闭环监管”,进行全流程的生产和流通监控,确保防伪产品的技术和品质安全。

媒体聚焦更多

五大行高管年薪或难逃“腰斩”命运
央企高管降薪风声渐起,作为金融业里最“高大上”的国有五大行(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或将最先受到冲……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