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底,中国自主品牌有销量记录的城市SUV在售数量,已经达到77款。而这77款车型,除了少数几款价格超过13万元之外,余者价格均在5万至11万元之间。这意味着,数十款定位相同、定价相近、品质质量相差不多、外观设计貌合神离的自主品牌城市SUV,共同拥挤在同一条销售通道上,指望着同一拨消费人群大量选购。
两年前,当市场出现城市SUV热销信号后,很多自主品牌企业开始倾其所有大力投入,新车上市速度和数量超出过往,迎合市场需求,一些企业获利不菲。尤其是2014年全年,中国自主品牌都笼罩在连续下滑贯穿全年的阴影中,市场份额持续减少,而到2015年,由于城市SUV销量骤增,局面得以改变。自主品牌整体销量止跌回升,完全有赖于城市SUV的上量和热销。到2015年12月,进入销量前十的城市SUV中,中国自主品牌占有8席,合资品牌车型只有2款。
然而,城市SUV逆袭助力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上升,暂时掩盖了自主品牌轿车竞争乏力、销量疲软、高端产品羸弱,但更突出的问题也出现了。以目前SUV风潮的来势迅猛蔓延迅速,购买力将很快释放殆尽,二次购车的消费者也将很少再选择与首次购车同级别的车型,市场将很快趋于饱和。在此期间,自主城市SUV的产能还在释放,势必形成压低价格恶性竞争,利润摊薄,风险加大,企业进退两难。
合资品牌小型SUV价格下压的动力来自合资中高端和豪华型SUV。在内外重压之下,自主品牌城市SUV缺乏上攻实力,存在天花板瓶颈。一家企业也推出了20万左右的城市SUV车型,但同级价位有更好的合资车型可选,结果此车很快降价,但也同样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如此,路子只能越走越窄。
城市SUV利润率高就大举生产,轿车生产技不如人卖得不好就依赖城市SUV,这是一种逃避。生产和消费畸形,让SUV生产企业、尤其是以SUV为主的企业背负很大风险。等城市SUV产能过剩市场饱和,风潮尽退,再回过头来研发轿车,提升品质,塑造品牌,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