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关于群众健康方面的话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一是,据央视报道,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493名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个别学生查出患有淋巴癌等,罪魁祸首疑为学校附近的化工厂旧址。另一个是,甘肃省卫计委主要负责人近日表示,甘肃省政府去年10月印发《关于健康促进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将公众健康管理融入所有政策制定过程,推动了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反一正两件事,都聚焦在近些年人们愈发关注的健康话题。此前一段时间,个别地方在出台政策、上马项目和建设工程时,对负面因素评估不足,特别是对可能影响健康的土壤、空气、水质、食品等方面缺少细致深入的监测评估,致使群众健康受损,出现小范围的地方病、职业病,个别地方甚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此同时,在缺少“体检”把关的制度性缺陷的恐慌下,群众对不少“无辜”好项目和政策造成误解。
所以说,在制定政策和上马项目时,需要对其进行“健康体检”。除了常规程序上的环境影响评价外,还应引入健康因素审查,并统筹协调环保、国土资源、农牧、林业、水利、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土壤、空气、水质、食品等进行定期监测和综合治理。同时,在对即将出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审查时,也应让卫生部门一同介入,对涉及影响公众健康的内容进行审核,以便及时纠正和清除危害公共健康的隐患。通过科学方法进行严格“体检”的政策项目,必定经得起实践、时间和群众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