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的召开使“城镇化”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新闻联播也在持续报道关于城镇化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相关发展问题,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中国的乡村,讨论乡村建设发展对中国的意义。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小时候的瓦房,到现在的楼房;从简易家电和自制家具到现在的豪华家电和品牌家具;从以前小道到现在的柏油马路等等,这些都时刻体现着乡村的变化。
我对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很大的兴趣,并利用课余时间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我通过网络查找了一些相关文献,实地走访了北京周边的新城镇,并访问了新城镇的居民。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他阐明了乡村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人们对我国的城镇化所带来的影响给予了肯定,城乡一体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措施。我也从实际走访新城镇农民的言语中感受到他们对新型城镇化及新生活的无限期待,深切地感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福利。
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走访,我又加深了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此外,我还将自己的认识与学校老师进行了交流,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乡村固然是中国人精神的原乡,是中国文化的凝聚,但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不断发展的动力。发展中总会失去一些东西,乡村的式微是时代进步背后落寞的影子。我们需要拥有一种豁达的态度,不必纠结失去的,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得失。对乡村文化进行一定的保护,将乡村的独特文化以新的方式流传于后世,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在研究“城镇化”问题的过程中,我还细读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城镇化:改革的突破口》(作者:赵俊超)一书。该书从改革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提出以“城镇化”作为重点突破来推进整体改革,深入探讨了改革和城镇化问题,给我的启发很大。“城镇化”是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我在实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也期望通过文献学习与实践结合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次实践调研活动中,我受益颇多。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高中生,但是我学会了从新的角度来探究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这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缓解了高三的学习压力,也使我重新认识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作者系北京八中高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