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高坤) 基金业协会针对私募行业连续发布新规,对私募基金登记、内控、信批环节进一步规范,其中,“期限前未备案产品将被注销牌照”的规定尤其引人关注。记者近日了解到,这几天,新规效应已经开始发酵,私募圈一场“保壳大战”悄然打响,这催生了产品的另类发行潮。
一家私募服务机构人士称,“不备案产品,就会被注销,协会的新规定让很多新私募手忙脚乱,年后就赶紧筹划发行新产品的事宜,绝大多数公司都倾向于发产品保壳。”
基金业协会此次新规旨在清理“僵尸”私募。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登记但未展业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1.7万家,占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总量的69%。这些未展业的私募机构中,部分在准备业务中,但另外一些机构实际并无开展私募基金业务意愿。
对于未备案产品的1.7万家私募来说,保壳与否的纠结在所难免。据记者调查了解,大部分公司仍然希望保牌,只有少数公司选择放弃。
私募备案登记新规收紧,使得机构的主经纪商(PB)业务意外火爆。部分券商的员工在社交软件内转发,“按照私募机构管理新规,私募机构注册登记后,还没有发过产品的私募牌照将会被注销(自主发行),最近一个时间节点是5月1日,如需‘保壳’,请未自主发行过产品的私募机构尽快和我们联系,提供产品发行、清算、行政服务外包等一站式服务”。
类似的消息屡见不鲜,其中券商最为积极,期货公司、三方服务机构也参与其中。
中信证券一家营业部的相关人士介绍,节后前来接洽的私募明显增加,其中不少是取得了牌照没发产品的公司。“大多数公司都在准备,新规定还要求必须有两名高管具备基金从业资格,有些还得再考试,3月份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报名都满了。”
私募着急保壳,自然需要成本。新发产品费用主要是指托管和外包费用,两者合计通常为产品规模的千分之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