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宇嘉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深圳房价已连续13个月领涨全国,同比上涨47.5%,这一数据远远领先北上广。按照目前均价超过4万元计算,深圳房价收入比已超过20倍,高居各大城市首位,这意味着对深圳普通常住居民家庭来说,要积累超过20年的收入才能买得起一套房。
不仅是普通人,多数人才也被房价“抛弃”了。深圳某网站做了一项调查,受访者中六成毕业超过5年、超五成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月薪在5000- 10000元的占41%、1万元以上的占27%,应当说能代表深圳人才的平均收入了。按目前的房价,一套72平方米的房子要花费289万元,首付三成要87万元。
尽管房价非常高,但需求和购买力却依旧很强劲。目前,深圳1100万常住人口中,70%的人无房。链家发布的《2015年深圳楼市大数据》显示,54.5%的看房客无房,这一比例在全国大城市中最高。
另外,2015年“3·30”新政启动了深圳“换房潮”,二手房流转率达到8%,高居全国第一。
除了“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外,住房投资需求在深圳也很旺盛。链家统计,2015年深圳二手房投资客占比超过30%。
近日,深圳住建局发布《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6-2020)》(征求意见稿),提出未来5年建设保障性住房40万套,供应保障性住房35万套,面向人才群体(本科及以上)供应不少于70%。笔者认为,此举或是解决住房困境和深圳房价“软着陆”的一个机会。
深圳住房保障“新政”或透露出一个信号,即在“去行政化”、人口进城“弃小从大”、资金资源集聚的背景下,类似于北上广深之类的超级大城市,房价长期看涨或许是挡不住的趋势。因此,政府也就有了新的认识和行动逻辑:低收入人群租住城中村、公租房,政府将保障重点放在人才上。该保障的对象保障到位了,压力也就小多了。
“合理需求”另辟释放途径,房价上涨的逻辑和预期将彻底反转,深圳房价也有了“软着陆”的机会,不至于因投机泛滥而泡沫化和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