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存举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日前发布,不少专家认为,“互联网+体育”将成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自2025年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提出后,体育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当前,无论是国家政策支持、社会投资热情方面,还是大众创业参与度上,都能看出体育产业正蓄势待发。然而需要清醒认识的是,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只是一个婴儿,尚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
5万亿元产业规模的实现,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企业作为支撑,从西方体育产业强国发展经验看,体育产业的盈利能力强、利润增长空间大,但是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产业回报率低、周期较长,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旦资金链断裂,大量成长性的体育企业就有成批死掉的可能性。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切忌资本一哄而上,来去匆匆。
发展体育产业,全民健身是基础,需要激发全民体育消费热情。相关报告显示,尽管我国全民健身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比较单一,时间和场地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与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全民参加体育锻炼,可拉动可穿戴运动设备、数字化智能运动产品的消费,还可带动水上健身、登山、滑翔伞等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
体育产业要实现大发展,需要大量体育经纪、体育营销、体育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人才。此外,体育版权保护亟须加强。据了解,体育赛事的收入构成有三分之一或一半以上来自于比赛版权。体育赛事从组织机构授权到主播机构制作、持权转播商转播,形成了一个授权链条,涉及多个权利主体。在国内相关立法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欠缺的情况下,体育产业链各环节要恪守基本商业诚信,依法保护体育产业知识产权,不可因为眼前利益伤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总之,5万亿元产业大蛋糕摆在面前,但不可狼吞虎咽,暴饮暴食。体育产业运营者要保持冷静稳健心态,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