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喻海清
去年,草长莺飞的季节,记者从镇江驱车来到慕名已久的湖州,采访湖笔。在这条湖笔呈展得琳琅满目的街上,一下被“集真阁”吸引过去。接待记者就是钱爱康。当时顾客满店,她微笑着对记者点头示意,她微笑中告诉记者,让记者等待片刻,记者悄悄的离开了。中午,记者又来到了集真阁。她静静的坐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枝新制的毛笔,在抚摸,在细细研磨。记者仔细的看着她。她那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是如此的动人,眉梢眼角藏不住的秀气和朱唇玉齿掩不住的才情沿着记者目光的通道进入了记者的眼帘,她炯炯有神的的目光中所承载的深情和记者愈看愈烈的敬慕之情交织成了一根永不隔断的纽带,一头拴在记者的心头。
她告诉记者湖州的来历,傍着太湖的州简称湖州。湖州生产的笔简称湖笔。她对湖笔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有透彻的理解。在和她几个小时的交谈中记者觉得是在进修听课,并且是很生动的国学课和放飞理想的共青团课。她爱好文学,她关心国家大计,她本是一个上市企业的高管,她却义无反顾的扛起中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大旗。她对湖笔文化的传承如醉如痴,对湖笔文化的创新大胆独特。她创新研制的牛耳豪毛笔荣获殊荣,深得书画界同仁赞誉。她爱好文学,文章与花容并美,她爱好艺术,艺术伴月貌同雅。她热爱生活,挑战自我,她打着背包骑着自行车游遍西藏,她在唐古拉山的风口放声歌唱,她在拉木措湖晶莹透碧的冰雪中吟诗作赋。她精通历史,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她酷爱湖州这块故园热土,谈到湖州的文化时,她神采飞扬,她为她自己生长在这块文化低蕴无比深厚的热土上而自豪,而奋发。
那天,记者回到宾馆时,心潮阵阵,为钱爱康而惊叹。记者对钱爱康进行了第三场采访。是晚,月色如水,惠风和畅,记者又一次来到集真阁,集真阁主人湖笔西施钱爱康接待记者,她搁下手中的活儿,热乎乎的茶水招待记者一行。当她谈到生产一支毛笔看起来简单,其实不容易时,记者更加入神。她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文化艺术的产品必须用文化底蕴做基础,饱含深情的去做才能做好。尤其是湖笔,既要传承,更要创新。
记者徘徊在莲花庄路258号湖笔博物馆大门外第一家湖笔门店“集真阁”门前,这儿便是爱康的天地,她在这里制作、经营湖笔,也在这里招待各方朋友。“集真阁”的匾额由林敞之学生王正明书写馈赠。所谓集真,就是集合所有的真,制真品湖笔,做真实之人。
“费振钟老师很喜欢用我家的湖笔,觉得是真品,同时他觉得我这人也很真实,真诚,所以送了这三个字”。爱康微笑着解释。她说这个”真”字也是她行事做人的座右铭。
和“集真阁”三字同样堪可寻味的是爱康自己的“天健“牌。
湖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湖笔四德“尖、齐、圆、健”,健为成为一支好湖笔的灵魂,而“天健’自然寓意极品,自己的名字中又有个康字,与健相连,则隐含着深深的祝福。中国语言的曼妙精深,在爱康别具慧心的组合下,再一次得到体现。
湖州人文甲天下,水灵灵的湖州孕育了一代代聪慧灵秀的湖州女子,读懂了爱康这样的女子,也许就读懂了江南女子,湘籍才子廖勇写“大江南”的歌词中,“都说文章出自墨水的两岸,西湖自古就是磨墨的砚盘”两个字为什么如此让人低回。
记者仔细端详着爱康,爱康温蜿娴静、说话语调绵柔,很容易让初次见面的人误会她生活中可能就是弱不禁风、多愁善感,像林黛玉那样的女人。然而,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爱康还一度是个狂热的户外爱好者。中国广袤的大地,除了新疆尚未抵达过,其他省份,爱康都背着她沉甸甸的双肩包一一走过。在去西藏那次,团队中唯有她一个女性,走之前,男队友们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只是担心爱康无法坚持走完全程。结果,一路上,爱康非但没有让男同胞帮她背一分钟的行囊,反而负重二十多斤的施行包坚持爬到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口,高高的山口,皑皑的雪地上,留下了爱康坚实的足迹。
“每次跟着朋友去活动,我都坚持自己背包,坚持走到最后,因为很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爱康如此说。
记者认为,成为优雅的女人,应该是大多数女人一生中的最高追求。钱爱康是一个很优雅的女人,无论是长期相处的朋友,还是匆匆一面的客户,对她一致的公正评价,应该如此。所以,长期使用她研发出来的天键牌毛笔的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费振钟先生更是毫不吝啬地送了她一个美丽的绰号:湖笔西施。西施者,中国美女的象征符号,把这个名号与她所从事的职业联系在一起,除了对女人容貌的赞美,更有着对她事业成就的认可和肯定。尤其是那心灵的美丽。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记者来不及报道,记者与爱康分别的日子里,爱康的音容笑貌和那种奔忙的倩影频频入梦。记者电话联系爱康四次。第一次未接,第二次爱康谦虚而委婉拒绝宣传报道,第三次依然谦虚回答说还没做出成绩,第四次明确说这么久没有消息总觉得事情不是很圆满而拒绝。老实说,对于一般的采访记者也许就此搁罢,但对于钱爱康来说,记者终究抵不住爱康的魅力和那种愈念愈烈的阵阵思潮而情真意切的对爱康传颂讴歌。记者始终认为,她值得宣传。她永远是值得人们信赖的好朋友,真诚真擎,所有快乐愿意与你分享,当你有困难时,也总会伸出她柔弱的双手,尽力地帮助你,而且,跟她在一起,你总会学到许多。
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里,女人识文断字虽然已是一个基本功,但是,在高强度的生活压力下,犹能维护一份艺术情趣,并以这份情趣有意识地打磨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的女人,出类拔萃。爱康一直在为生活打拼,离开学校后从事过很多职业,函授教学管理、房地产公司行政人员、杂志编辑,近40岁时又开始自己创业,从事湖笔生产和经营。人生对她来说,并不只是鲜花和美酒。但这一路过来,她却始终是个拥有文艺情怀的人,夜深人静之际,写小说,写散文,闲暇时,在宣纸上挥洒笔墨,倾诉书法深情,朋友相聚时,除了清茶相待,还会搬出古琴,轻抚一曲,让疲于奔波的友人静享一段宁静诗意时光。
爱康有很多文艺界师长和朋友,这为她的湖笔生意羸得了一批固定客户,比如著名作家叶兆言,书法家林散之学生王正明,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以及上面提到过的著名文学评论家费振钟先生,等等。
丰富的艺术情趣,持之以恒的坚守,赐予了爱康一种独特的文艺女性韵味,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子优雅的诗意。而一直以来与文化人的交往,也使得她在半路“出家”从事湖笔产业后,也有了相对比较顺畅的开局,如今事业之火正熊熊燃烧。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做湖笔,之前爱康并无准备。她准备好的,只是做湖笔的一颗心——传统、诗意、柔软、坚韧。而这,应该比任何准备都来得重要,因为,它接近了湖笔的灵魂。记者还有要说的话,就是说爱康还是一个极为有孝心的人,记者一行告别时的夜晚,爱康说“明天是清明节,要到很远的高山上去为她长眠的父亲扫墓”,所以就没有对记者一行送别。记者告别爱康返京后,通过腾讯送了一首诗给爱康,但愿这首诗永远留在爱康的心底。留在这位频频走入记者梦想的湖笔西施钱爱康老师的心底。
钱爱康近照
钱爱康在挥毫泼墨
钱爱康(左二)风采照
钱爱康(前左四)在笔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