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金世龙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17.8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7.9%。这距离我国年初设定的外贸6%的增长目标已经相去甚远,不仅是今年,从“十二五”的第二年开始,我国外贸增速就开始大幅回落,逐渐进入10%以内的增速新轨道。与此同时,对外投资的增长势头一直迅猛。
这背后正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大调整阶段的现实。从中央到地方,新一轮开放的路线图已经明晰,着力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服务业进一步开放,以及进入2.0时代的“走出去”,都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开放型经济谋篇布局中的亮点。
外向型经济大调整
从“十二五”的第二年开始,外贸增速就大幅度回落。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进入到了10%以内的增速新轨道。
在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宋泓看来,外贸结构调整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廉价生产要素,尤其是廉价劳动力之上创建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不能再持续,并开始进行比较大的调整,比如,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向外转移,整个产业也在向自主品牌、自有营销网络以及自有技术等方面调整;二是整个国家从引进、模仿技术阶段向自主创新阶段升级。
作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布局,“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已经开始从顶层战略构想步入务实合作阶段。在上海自贸区设立1年多后,今年4月下旬,我国增设了广东、天津、福建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对上海自贸区进行了扩围。自贸区探索带来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扩大开放的举措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构建国际商务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将逐步回归稳定增长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加快,国际分工进入新的调整期,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影响扩大。
伴随着产业国际转移的推进,新一轮对外投资的高潮即将来临。在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刑厚媛看来,新一轮的对外投资是“走出去的2.0时代”,是在国际产能合作以及“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下,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中国经济内在发展阶段提出的,具有构建跨国产业体系的战略意义。
谋篇布局再开放
在“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新一轮开放的路线图已经明晰,这些思路与政策也将继续指引“十三五”期间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
9月,《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意见》对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要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多方面任务。
地方版扩大开放的政策文件也于近期密集出台。例如,山西发布《关于全面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把全面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突破口。提出融入“一带一路”,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等举措。宁夏发布《关于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开放宁夏建设的意见》,提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广州、厦门、大连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
其中,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力扶持企业“走出去”,成为地方版开放文件中点题最多的内容。《意见》中也明确,确立并实施新时期走出去国家战略。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服务业开放亦将是“十三五”时期扩大开放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