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   星期四    站内搜索
字号大小:
0

商业银行应适度保持容忍度

2015-10-11 10:41:57    作者:贺强
核心摘要:2012年开始,我国银行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指标开始由“双降”转为“双升”。近期,银行纷纷加大力度化解、清收不良。其实,从宏观角度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不良率波动是银行资产质量对宏观经济变动的正常反应,银行应对此保持一定的容忍度。

□   贺强

 

2012年开始,我国银行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指标开始由“双降”转为“双升”。近期,银行纷纷加大力度化解、清收不良。其实,从宏观角度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不良率波动是银行资产质量对宏观经济变动的正常反应,银行应对此保持一定的容忍度。

说到底,银行担忧不良,无外乎以下原因。一是盈利能力降低。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快,银行净息差收窄,银行消化不良能力也在下降,对不良容忍度相应降低。二是不良侵蚀利润。新增不良必须要计提拨备,而增提的拨备会冲减利润,拨备后的净利润甚至可能零增长。三是拨备覆盖率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吞噬利润。150%拨备覆盖率是监管的底线,银行过去的拨备覆盖率远高于底线,新增1元不良资产,银行只需计提1元拨备即可。而如今,部分银行拨备覆盖率已逼近底线,新增1元不良至少要增提1.5元拨备才能达标。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必须通过承担风险才能取得收益。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最大化,而不是简单攀比同业、追求更低的不良,不良率只要在预期之内就应该容忍。必须看到,目前不良虽然“双升”,但仍处于历史上的低水平区间,与国际先进同业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对不良也要客观分析,不良贷款不等于损失贷款。据统计,不良贷款中仍有50%可以收回,真正损失的只有约10%,银行对不良“双升”不必紧张。

从社会角度讲,银行不良率不是越低越好。银行不良率下降得过快、过多,反而对经济发展不利。银行压降不良的幅度,要看实体经济承受的程度。银行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过分追求较低的不良率,采取激进手段清收不良,既不利于经济稳定,更不利于银行发展。虽说经济环境对资产质量有重要影响,但这毕竟是外因,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才是决定性因素。

当然,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银行也必须创造条件支持不良化解。目前,不良贷款转让依赖于资产管理公司,渠道相对狭窄。未来,应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完善法律制度,出台支持措施,运用市场机制发现不良资产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既丰富市场投资品种,又提高银行不良回收效率。

媒体聚焦更多

五大行高管年薪或难逃“腰斩”命运
央企高管降薪风声渐起,作为金融业里最“高大上”的国有五大行(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或将最先受到冲……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