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会甫) 近日,电视市场掀起一轮流派之争,价格战、口水战齐飞的背后,是制造商们对未来的焦虑与纠结。
打算购买一台大尺寸电视的王小姐,在家电卖场里越逛越糊涂。电视的品种不再是简单的液晶、等离子,取而代之的是OLED、ULED、SUHD等洋字眼。“感觉就是几个相似的字母不停地排列组合,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王小姐的选择标准还停留在“画质、尺寸、价格”老三样上,对销售人员介绍的各种新技术似懂非懂。
最直观的差别体现在价格上。在京东商城,55寸电视机的价格因为不同的产品技术而天差地别。
在经过10年独占市场以后,液晶电视已经进入了疲惫期,行业价格走低,企业的盈利水平被不断压缩,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
目前,国内企业对于下一代电视产品的投入还大多处在试探阶段。液晶电视时代,由于不掌握面板,国内彩电企业几乎成为跨国公司关键部件的分销商,在液晶电视市场鼎盛的2008年,我国液晶显示屏进口19亿块,进口额高达441亿美元,其中,电视用液晶面板就占到进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想要摆脱这种局面并不容易,面板产业是一项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政策密集的产业,中国彩电企业要在未来市场获得主动,还需要政策和产学研机构的协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