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的成立奋勇杀敌,浴血奋战。一枚枚军功章、纪念章是历史的见证,身上的伤痕烙上了光荣的印记。他就是89岁的抗战老兵,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离休干部马俊明。
家住豫西山区新安县正村乡中岳村的马俊明,家穷上不起学,十几岁就担起了家中放羊、割草的重担。产生了参军打鬼子的想法后,他就瞒着家人跑到了部队,在陈谢大军24旅70团3营2连成为一名战士。马俊明参军后一开始是通信兵,给连长、营长送信。后来成为了一名号兵,当时各个营、连都有字母编号,为了牢记各种字母,他可没少下功夫,经过多次练习终于能熟练的吹出冲锋号、撤退号、调兵号等各种号令。马俊明在部队还学会了做饭,没有炊事员的时候还能顶替为大家做饭。马俊明在部队积极学认字,学文化,由于他肯动脑,打仗勇敢,后来又当了副班长、班长、连指导员。
有勇有谋打鬼子
一提起当年经历的战争,马俊明有些激动。那是在湖北陨均独立团中的一次战斗,当时连长负伤转移到了后方,作为连指导员的马俊明遇到了日军,敌我都是一个连的兵力。为了抢占有利地形,马俊明率领我军很快占领了山头,而敌军不停的向山顶进攻。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为了迷惑敌人,马俊明急中生智,突然大声喊道:“排长张文宝,你们要做好准备,防止敌人攻上来”马俊明告诉笔者:“我为什么这样喊呀,这就叫迷惑敌人。本来是一个班,偏要说成一个排,这就是一种战术,战士们心里也清楚我这样喊是什么意思,能迅速的反应配合。”正当马俊明率战友们准备与敌人进行战斗时,我军的团部带着一个排从敌人后方增援来了,就这样两军夹击,全部俘虏了敌人,收缴了敌军枪支,打了一次大胜仗。
马俊明说:“我们在洛宁、渑池打鬼子,大多是游击战,队伍多了就分开,队伍小了就在村子里一直转圈,有时候只有一个连,就彻夜在村儿里转圈,鬼子来了一问,老百姓都说八路军部队脚步声响了一晚上,鬼子以为我们人多就不敢轻易开火。”
八路军打鬼子不光有智谋还勇敢。有一次,冬天行军后休息,马俊明在暖融融的阳光下,脱下棉袄捉虱子,正在捉的时候,敌人来了,他顾不上穿棉袄,光着膀子拿着机关枪冲在前面扫射起来。一个日军被俘虏后说:“八路军打仗连衣服都不穿,真是不怕死,真勇敢!”
身上伤疤印证光荣历史
八路军为了保存力量,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哪儿越险峻越偏僻越往哪儿走。他们跋山涉水,几天不眠不休行军是常事。有一次,战士们几天几夜赶路,实在是太困了,一边吃着饭就倒头睡着了,听到战斗号令醒来时嘴里还含着一口饭。有的战士行军时一边走一边打瞌睡,在崎岖的山路上就一头栽了下去。马俊明说,有一次在行军中,大家身上背着枪彻夜赶路,刚开始的时候马俊明还能硬撑着,后来他走着走着实在是太困了,头一沉就碰到了前面战友的的枪尖上,额头上碰的鲜血直流,到现在还有一道疤痕。
当记者问他受过伤没有,老人说:“我打了那么多仗,哪有不受伤的。”一次与日军对垒,为了防止八路军突破防线,他们在周围放火形成一个火圈,八路军战士冲进敌军阵营后,马俊明的左脚被火烧伤。由于当时还要向山西阳城继续行军,加之路上趟水过河,物资匮乏没有麻药,他的左脚一度溃烂生蛆,直到现在脚面上还有一大片伤疤。老人解开衣扣,让我们看右胸的伤口,那是一次战役中中弹留下的伤痕。
说起那段艰苦岁月,马俊明告诉记者,毒蛇虫蚁也没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在湖北的山里,遇到胳膊粗的蛇,战士们赶跑后继续前进,有的山里遍布蚂蟥,不知不觉间钻进腿里,等发现时拔都拔不出来,腿上经常是鲜血淋漓。
已经89岁高龄的马俊明记忆力已大不如前,但提起当年的战争岁月却历历在目,连每一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对他来说,这是一生难忘的记忆,是无上的光荣,对我们而言,抗日精神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马俊明简历:1926年12月生,1944年2月参军,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工作后在新安县财政局、正村乡任职,后在149队、127队(地质二队前身)工作,历任队福利科科长、工区主任、团委书记、老干部科科长,现享受离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