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落幕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4金6银3铜以及12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界奥林匹克”,我国参与这项赛事是技能人才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4块熠熠生光的金牌更是体现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最新成果,见证了新一代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声誉。
近年来,从中国高铁亮相巴西里约热内卢,到中国核电设备进入南非核电站,中国制造驰名全球,不仅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占据优势,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产品也日渐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很多技能领域并不占优势,这与中国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符。“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要想以更高技能水平支撑中国制造,需要更多技能“金牌”,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要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高技能蓝领人才在产业工人中的比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当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级技术工人仅占工人总数的5%,大部分缺乏系统培训。
其次,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现代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德国制造”成为精品的代名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普通劳动者的技术。
再次,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升产业大军的职业素养。“中国制造”虽已享誉全球,但产品和服务还不够精、不够细。坚忍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当前中国制造业所缺失的,必须补上这一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技能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技能人才一定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