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破获特大假劣食盐案,涉案两万余吨假劣食盐可供500万人吃一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假劣食盐大多销往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泛滥已是沉疴顽疾。不禁纳闷,假冒伪劣产品缘何在城乡结合部和乡村如此横行无阻?究其原因,其一,由于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对假烟、假酒辨识能力相对较弱,没在意假冒伪劣商品带来的潜在风险。
其二,利益驱使。山寨食品肆虐农村市场的背后是批发商暴利的驱使。
其三,监管失灵。与城市相比,城乡结合部和乡村当地的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人手不足,疏于监管,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公共治理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均衡,乡村地区遭遇治理者责任意识的“空转”,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
由此,农村食品市场逐渐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变成了“消废”市场,大量假冒劣质食品向农村地区转移,严重危害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
笔者认为,对假冒伪劣监管不能分“三六九等”,监管部门在穷乡僻壤不能“玩失踪”,要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下移,建立健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常态化的机制,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
食品安全是被生产出来的,更是被监管出来的,监管部门应该把目光聚焦在农村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上。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识别意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发现假冒伪劣产品时主动投诉。另一方面,监管也要“上山下乡”,工商等监管部门要提升监管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彻底遏制假冒伪劣产品在乡村的泛滥。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村,必须要狠抓农村食品安全。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更要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