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一位从日本购买马桶盖的女士在回答记者关于同样的产品国内也有,为什么还要不远万里到日本去买的问题时,语气极为肯定地说,即使一模一样的产品,我也不在国内买,因为我不相信它是真的。此番回答不禁让人感叹,国内消费者对信用环境的极度不信任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想一想,我们的消费者坐着飞机跑到境外大包小包购买一应居家生活物品,该是怎样的一种场景?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美元。当然,境外消费热的主要成因是价格差价,但其中有多少是因为对国内产品的不信任所造成的呢?恐怕不在少数,如果境外部分消费能够留在国内,对我国当下比较困难的经济无疑是雪中送炭。
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的培育当以信用培育为第一要务,而其基础则是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对称。消除非对称信息的责任一在厂商,二在政府。商家有责任有义务实事求是地提供商品真实信息,如若提供虚假信息,则需要政府依法予以惩处。亟须推进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息披露和诚信档案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除却法律上强制性要求,还当有道义上的自律性约束。讲信用重信誉的市场主体也必然保有对法律、对正义、对道德的信仰。无论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对人际交往都有着共同的底线认同。能够被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接受的行为准则才是普遍的道德法则,要求人们学会从他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行为的善恶。
将孔子和康德这两位伟大学者的言论应用于经济运行之中,就是要求市场参与者有基本的道德底线,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不想被市场的假冒伪劣所欺,自己首先不要有此类行为。
对于市场发育仍需不断完善的我国经济,要靠法治培育市场信用,让市场参与者逐渐树立起对市场的信心。与此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在全体公民中养成一种信用文化,德主刑辅,使自觉诚信、讲求信用成为参与者自觉的行为方式,培育道义和信仰,优化市场、健全市场、激活市场,不断降低交易费用,提升消费空间,以期助力经济新发展,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