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晶乔
日前,中澳自贸区协定的签署,意味着34.7%的葡萄酒关税将在2019年降为零。澳大利亚也成为继新西兰、智利后,又一个享受葡萄酒零关税待遇的国家。
曾经“高高在上”的进口葡萄酒,近年来随着进口量逐年攀升和价格降低,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次在“零关税”的政策红利之下,进口葡萄酒更是吹响了新一轮对国产酒的进攻号角。但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火热的市场背后,也隐藏着鱼龙混杂等乱象。
葡萄酒零关税扩容
近年来,随着国内葡萄酒市场的火热,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法国波尔多地区进口葡萄酒外,还有不少“新面孔”出现,如来自澳大利亚、智利、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葡萄酒。
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分会统计,今年1-5月,我国进口葡萄酒数量同比增长38.09%,金额同比增长22.32%,进口额增速继续提高。
日前,中澳签订自贸协定,意味澳大利亚葡萄酒将在2019年享受零关税。而在此之前,享受葡萄酒零关税待遇的国家还有智利和新西兰。
这些举措都将拉动葡萄酒进口量进一步增长。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智利葡萄酒到中国的进口量出现激增。2015年前4个月,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量同比上升48%,进口额激增90%,成为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葡萄酒进口国。今年3月,智利瓶装葡萄酒向中国出口大约34万箱,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价格渐趋亲民
过去的十年,进口葡萄酒受益非理性消费,其价格虚高,不过随着三公消费禁令等因素的影响,进口葡萄酒不再都是“高大上”产品,价格变得越来越亲民。
记者在京城超市、酒业专卖店看到,货架上摆放着不少标称“原装进口”的葡萄酒,价格差距悬殊:高档的礼盒酒有的一瓶标价1000元以上,甚至上万元;低端的进口葡萄酒,有的一瓶几百元左右,打折后有些甚至低至数十元一瓶。总的来说,产自法国的较贵,而产自澳洲、西班牙、智利等国的则相对便宜。而在此前,一些高档葡萄酒销售很是火热,甚至可以说是“一瓶难求”。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零关税直接影响终端价格,使进口葡萄酒价格不断下探,国内葡萄酒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此外,受三公禁令、经济大环境等影响,也使得高端葡萄酒自降身价,以抢夺市场。
国内酒企压力大
进口葡萄酒飞歌猛进,也给国产葡萄酒不少压力。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国产葡萄酒全年酿酒总产量116.10万千升,同比增长2.11%;实现销售收入420.57亿元,同比增长3.91%。不仅整个国产葡萄酒增长乏力,一些国产葡萄酒龙头表现也差强人意。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祖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一些国产葡萄酒的价格较低,但价格并不是决定行业发展的唯一因素。葡萄酒是极具个性化的酒种,注重的是品质、产区和性价比,中国葡萄酒目前还缺乏个性和特点,没有辨识度。
朱丹蓬表示,国产葡萄酒的竞争更多在于拼规模、拼价格,并没有给消费者讲一个好的故事,把葡萄酒文化内涵教给消费者。“随着关税减免政策进一步放开,品种丰富的进口酒或将进一步蚕食国产酒市场份额,价格战在所难免。因此,未来葡萄酒消费将更倾向于高性价比产品,国产葡萄酒的市场压力将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