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雪峰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论坛日前传出好消息,工信部正在制定一份通信行业“黑名单”,意在治理恶意手机程序泛滥,保护个人隐私。
生活中避不开的APP
生活中谁都可能和APP“狭路相逢”。如路上偶遇朋友,想找家咖啡店喝个下午茶,第一时间打开“大众点评”搜索附近有哪些咖啡馆;找到后再打开百度地图,导航一下路线;到了咖啡馆,忍不住想拍些照片上传到微博秀一秀,在享受之时,你的信息就已经泄露了,大众点评先是知道了你的位置,百度导航知道你接下来将要去的位置,微博服务器更是“深入”到你的手机相册里,有权限读取相册信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畅享便利之时,自己的隐私已经被悄无声息地收集了。
三成“越权”获取敏感信息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3移动应用隐私安全测评报告》显示,目前有34.5%的应用存在获取过多权限的情况,尤其是位置、通讯录、短信等用户敏感的数据被随意读取,此类“越权”APP直接威胁到用户的隐私安全。
“去年全国估计有5500万手机用户感染过恶意程序。”工信部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运行部副主任王明华透露。网秦“云监测”平台的数据也显示,隐私窃取类恶意软件的感染比例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它们可以通过后台上传用户短信、通讯录、照片甚至网银密码等关键隐私信息,通过互联网或者短信外发到指定号码,导致用户隐私大规模泄露,甚至遭受财产损失。
“60%的APP依旧处于行为不当的范围,构成威胁的集中在手机游戏类APP,主要是利用用户短信账户来达到定制收费的目的,这就是‘恶意扣费’现象,这类情况比较严重。”移动互联网数据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专家杨珉介绍。
知名IT法律专家赵占领介绍,当前泄露最多的是手机号码,一些基于通讯录的软件,会扫描用户的手机通讯录,而通讯录大部分都是实名且关系密切的人,如果泄露,轻则垃圾短信、电话骚扰不断,重则为诈骗等犯罪行为提供了方便。即使拿不到手机号码,一些软件开发商也可以通过分析手机用户经常上哪些网站,看哪些类别的内容,综合判断出用户的性别、年龄等,这样就可以进行精准营销。不少商家会把这些信息共享给合作公司,还有一些商家会倒卖给中介公司。
“黑名单” 屏蔽恶意程序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论坛近日传出消息,工信部正在制定一份通信行业“黑名单”,没有通过工信部认证的APP将无法通过网络下载或在手机中运行。王明华表示,黑名单发布后,可供安全厂家、运营商参考使用,避免其出现在用户手机终端。
“这一消息对手机用户来说无疑是好事。”长沙太阳火APP开发公司的销售经理周海波表示。不过,他认为前期执行还是有一定难度,首先得在监管技术上有突破,因为有些恶意软件会打“游击”战,政府的黑名单刚出台,它们就换个面目出现了。“此外,用户有时是主动‘泄露’自己的信息,如在需要导航时,必须暴露自己的位置。如何对其进行区别监管,这在目前的技术上也是难以操作的。”周海波建议,部门可以引进处罚机制,增加违规成本,也许可以有效遏制一些恶意程序。
如何避免隐私恶意窃取
360公司副总裁李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用户觉得APP应用涉嫌侵犯隐私,可以选择手机安全软件禁止一些不必要的权限。
同时,李涛建议,用户最好到正规的安卓市场下载应用,并安装各种手机安全应用,通过安全应用查杀手机木马、管理APP权限,阻止APP收集隐私和通过各种途径将其上传。据了解,目前的手机安全管家可全面分析用户已安装软件的隐私权限情况,用户可自主进行查看,发现与功能不相干权限的应用可进行自主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