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清源
在日前举办的2015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骨干企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表示,要发挥软件的核心驱动作用,大力推进软件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同时,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推动软件产业由大变强,提升全行业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
结合带来神奇变化
融合了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管理人员可以在千里之外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上马了数字控制系统,原来70分钟的数控机床加工准备时间被缩短到5分钟。在沈阳机床,记者看到了软件与制造结合后带来的神奇变化。
工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近1.6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超过一半。
陈伟表示,这说明软件业服务化、网络化趋势明显,智能制造也正是要让电力驱动的机器变成软件驱动的机器,让制造向互联网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核心技术仍待突破
在日前举行的“2015中科曙光技术创新大会上”,曙光总裁历军对外介绍“数据中国”的企业战略,并宣布正打造数据平台,构建从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存储、新安全等覆盖全流程的自主技术产品服务体系,向数据服务提供商转变。
陈伟坦言,中国软件业的基础研发能力还较弱,尤其是实时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薄弱,国产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相对缺失。这将造成信息安全受制于人,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包括工业控制系统等也面临新的挑战。
其中,操作系统成为下一步要突破的关键。据介绍,工信部将着力推动发展3类操作系统,一类是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业操作系统、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以提高智能制造领域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能力;一类是智能汽车操作系统、车载应用软件,以支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另一类是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以推动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推广。
成为创新创业焦点
利用手机在线选座、团购等方式,影院上座率可以大幅提高;通过交通云平台,交管部门可以开展交通出行需求分析,提升指挥调度效率;整合医疗健康数据,医患可以实现精准匹配和挂号。
软件已不再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工具。生产领域出现的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消费领域涌现的打车软件、互联网金融等,都是软件技术与业务知识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从而深刻变革传统业务模式的结果。
这也令软件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焦点。软件园纷纷发布“创业+”行动计划,通过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并提供资金,推动软件企业成果孵化;大型企业纷纷搭建开放平台,将用户资源和技术资源开放给软件业合作伙伴,降低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推动软件应用层出不穷;软件创业者们则纷纷瞄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成果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