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俊清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自去年2月7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启动以来,截至今年6月30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数量已达13895家,备案产品达16402只,管理基金规模达3.89万亿元。
盘点私募基金超常发展的要素,备案制营造的透明环境是公认的重要“引擎”。基金业协会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若干举措的通知》显示,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已基本实现“三·三”目标——对于管理人登记,首次提交申请的,在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反馈意见;对于基金产品备案,填报信息齐备的,原则上3个工作日内办结。
促使行业更加透明
“没有备案制时,私募基金公司没有一个正规的途径证明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渠道去查询私募机构,除非私募机构有自己的官网。”青骓投资合伙人张健说。
备案制实施后,上述问题大幅减少。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私募研究员王璐表示,通过基金业协会进行备案,私募机构需提供营业执照、法人等企业相关信息,利于投资鉴别,一旦发生问题,利于追责。同时,基金业协会要求私募基金有正规的托管人,鼓励私募基金业务外包,一方面规范了私募的运作形式,使其“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私募机构的非核心业务压力,有利于私募机构更好地发展。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在基金业协会查到私募机构、私募基金等一些相关信息,整个行业更加透明。当公众发现私募公示信息中存在虚假信息以及违法违规行为时,均有正规途径举报,能及时将行业中违法的私募机构剔除。
对于私募机构而言,在备案后便拥有了正式的法律身份。“一般而言,私募基金走出去进行资管,海外的投资人都希望我国私募具备有关部门的权威认可,备案制给国内私募带来了应有的‘名分’。”景林资产董事长蒋锦志说。
监管细则逐步完善
通过基金业协会备案,仅仅是行业加强自律的开始。备案不是行政审批,私募基金登记备案不设门槛,只要在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登记申请材料、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材料齐备的,即可按程序尽快办理。一方面,备案制的初衷是鼓励私募行业的发展,私募机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并不设门槛,优点在于给中小私募机构阳光化的途径,促进行业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私募基金登记备案不是行政审批,私募管理人关于其自身信息填写的真实性均为自我承诺,一旦发生法律问题,基金业协会只能事后做出处罚措施。
因此,备案成功的基金并不能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的依据。面对庞大的私募市场,投资者还需要自己加强甄别。基金业协会也在完善对私募机构的监管,制定更为细化的相关规则。
为了强化备案制作用,基金业协会先后出台了一批引导行业发展的配套措施。比如,鼓励私募机构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精力做好产品业绩;协会在微信公众号加入咨询栏目,促进基金管理人与协会的双向沟通;与百度合作,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网站提供加V和“官网”字样,防范管理人网站被冒用,误导投资者。
另外,协会即将推出的“私募汇”APP,便于基金管理人在移动设备上查看备案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