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工信部日前就“提速降费”召开新闻发布会,督促相关企业务必落实全年网络提速任务,年底前实现手机流量和固定宽带资费水平都同比下降30%的目标。针对近期引发热议的“国内漫游零成本仍收费”的问题,工信部目前在研究探索取消国内漫游费的可能性。
既然手机国内漫游早已实现零成本,为何漫游费还要照收不误?运营商和有关方面给出了三个理由,一是漫游收费缘于传统的四级电话网络,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运营商的3G、4G计费标准中已没有长途、漫游之分,但仍须等到全国范围内实现“长市漫一体”,取消漫游费才能水到渠成。二是取消资费将导致运营商收入和利润下降,进而影响运营商在相关部门考核中的“得分”,因此,运营商对取消国内漫游费缺乏积极性。三是取消漫游费、降低资费将拉动用户的使用需求,但目前营业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这些理由看起来都言之凿凿,但真正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就是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施加的压力还不够大,让运营商感觉可以得过且过、能拖就拖,能多收一块钱也是钱,能多收一天就多一天,何乐而不为呢。
运营商对收费的态度是多多益善,对降费则像“挤牙膏”那样拖延磨叽,这种消极推诿的态度,在整体提速降费的问题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今年3月以来,督促电信企业提速降费,强调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5月,国务院为此印发有关“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三大运营商随即作出回应,公布各自的提速降费目标及举措。最近三大运营商公布具体的降费方案,其中夜间流量优惠、高端客户优惠套餐、国内漫游费雷打不动等内容,让消费者进一步领略了运营商避重就轻、虚与委蛇的技法,也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一轮提速降费改革,范围、力度和实际意义都是有局限的。
“提速”重在加快网络运行速度,“降费”重在减少用户的电信消费支出,国内漫游费能否取消、何时取消,已成为衡量“提速降费”改革的一个重点问题。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克服困难,使取消国内漫游费快马加鞭大力“提速”。
取消国内漫游费已是大势所趋,不要让消费者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