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任国岗
随着我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食品安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生产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前,召开的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批示,以“零容忍”的举措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前夕,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三部门发布了今年以来食品安全监测“黑名单”。
国产食品不合格率近3%
今年上半年,农业部组织91家检测机构,对两个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抽检31个省(区、市)、4大类食用农产品共计96个品种。20948个样品的94项指标监测结果显示,总体合格率为96.2%。其中,水产品监测合格率最低,为94.8%;畜禽产品监测合格率最高,为99.4%。蔬菜、茶叶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2%和96.4%。其中,畜产品“瘦肉精”的监测合格率为99.9%。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抽检涉及粮食及其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品1159批次。其中合格1125批次,不合格34批次。不合格率约为3%。
其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10批次;农药残留等安全性指标超标2批次;苯并芘等安全性指标超标1批次;微生物等安全性指标超标4批次;挥发性盐基氮、酒精度等品质指标不达标17批次。目前,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分别对38家生产经营企业进行立案调查,20家企业进行整改价值1275万进口食品不合格。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已经从2004年的279.8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214.8亿美元,10年期间增长了3.3倍。
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今年1-5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来自179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监管,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927批次、4142吨,价值1275万美元。不合格进口食品涉及79个国家或地区,并几乎涉及所有食品种类,包括饮料、糕点饼干、糖类、粮谷及制品、酒类、水产品、乳制品、调味品、干坚果等。
其中,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标等安全卫生问题的食品数量最多,达到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6%。对于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均按照有关规定做了退运或销毁处理,未进入国内市场。
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安徽丰大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发小麦粉、九台市博旺食品厂生产的酱鸡爪、长春市南大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吉厨重庆风味山椒凤爪、岳阳市云溪区美孜孜食品厂生产的尚辣烤脖、南宁桂荣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牛肉条、溧阳市阿林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手制香肠生制品和香腊五花肉生制品、徐州天下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铁板翅尖、土默特右旗食品水产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乡吧佬卤制鸡爪。
蒋卓勤认为,挥发性盐基氮与食品腐败变质有关。一种食物如挥发性盐基氮超标,即说明该食品原料不新鲜或在使用时已腐烂,或者在存储或物流过程中出现过期、变质。蛋白高的食物,肉、蛋、奶类都有可能出现这一情况。
范志红认为,挥发性盐基氮与人们闻到的食物的腥、臭味儿有关。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被细菌作用,蛋白质分解产生挥发性含氮物质。一些腐烂变臭的食物中通常能检测到这一成分。
但同时范志红表示,并非所有的含有挥发性盐基氮,闻起来“腥臭”的食物都不能吃。“与食品的不同种类有关”,如虾皮或者臭豆腐等,虽然腥或臭味比较重,会被测出含有挥发性盐基氮,但其规定的许可值会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