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海斌
受基数效应的影响,5月份通胀率同比增幅降至1.2%,同时PPI仍然保持4.6%的同比降幅不变。这些数据对判断货币政策的下一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预计,这一轮降息正在接近终点,货币政策操作将把重点转向量化措施。
CPI通胀率有所下降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关注的问题是,CPI下降是否将导致央行进一步降息。在笔者看来,这一轮降息周期即将接近尾声。在摩根大通的基准情景中,我们预期不会进一步降息,但也有可能会出现另一次降息。
笔者对进一步降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原因如下。
首先,在基准情景中,笔者预计增长形势将在二季度稳定下来,并在三季度进一步改善(以季调后年化季度环比增长率计算),通胀率将从三季度回升。进一步降息的必要性是有限的。
第二,除了基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在最近几个月一直在积极引导降低市场利率。短期市场利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是有限的,并且也有迹象表明,这些市场利率有望稳定在目前的水平上,为进一步的降息带来限制。
第三,尽管政策利率下调,实际贷款利率在最近几个月继续上升。这主要是因为通胀率下降的速度远远快于名义贷款利率。笔者预计在2015年下半年CPI和PPI会有所上升,从而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因此,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和资源价格改革)对于解决实际贷款利率偏高的问题比降息更有帮助。
第四,降息的主要受益者是地方政府、大企业和抵押贷款借款人,但以小企业借款人为代价(其融资成本在降息后甚至可能增加,因为银行会以差异化的贷款利率予以应对)。换句话说,信贷市场的扭曲限制了降息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