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段光平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不啻是一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革命,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商标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坑蒙拐骗等现象也愈发猖獗,单纯的线下监管执法,已经很难有效遏制网商违规违法行为。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发布《关于开展2015红盾网剑专项行动的通知》,部署各地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于7月至11月开展专项行动。期间,将针对儿童用品、老年用品等重点商品和突出问题,重点查处各类网络销售侵权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及时发布网络购物消费警示并曝光不诚信网站。
“红盾网剑”亮剑网购市场
网络交易平台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是此次专项行动的一个新亮点。对于“双11”等节假日网络集中促销活动,工商部门将加强指导,监督平台经营者公开促销规则,制订投诉处理预案,其中重点监督“七日无理由退货”、“退一赔三”等条款执行情况,坚决遏制刷信用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平台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日前,在“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座谈会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黄建华称,全国的12315互联网平台建设将提速,有望在明年年底前建成。
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王宏处长也于日前召开的电子认证服务应用研讨论坛上表示,今年将着力推动可靠电子签名司法效力认定。这对于电子签名广泛应用、投诉渠道极为有限的电子商务领域可谓是两大喜讯。
另一方面,我国电商企业也在不断加强和改进治理措施。在5月28日国家工商总局举行的座谈会上,京东商城、唯品会等10家电商企业共同向社会承诺,将切实履行经营者首问责任,积极落实赔偿先付制度。而处于“售假、刷单”风口浪尖的阿里巴巴,自今年4月1日“诚信机制项目”投入运行以来,阿里110在线报案平台在5月上线,可直接受理网购欺诈投诉;同月其还开展两次“刷单”严打行动,数十家淘宝、天猫商家被查封,一系列组合拳昭示阿里整顿网售乱象的决心。
网购市场数据喜忧两重天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同比增长32.5%;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8211亿元,同比增长49.7%。另据艾瑞咨询分析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7574.1亿元,同比增长45.2%,仍保持较高水平增长。
异军突起的海外市场,成为网购市场新增长点。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已经超过20万家,成交额达到3.75万亿,同比增长39%,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靓丽的网购市场数据背后,是业界对于市场环境每况愈下的隐忧。据统计,去年全国工商系统受理网络购物投诉7.78万件,比上一年度增长3.57倍,投诉增速远高于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速。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服务类投诉11.1万件,其中网络购物投诉数量最多,达2.41万件,同比增长174.4%,增速最快。
网络购物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四个方面:一是货物质量问题,如非正品、假冒伪劣等不合格产品;二是由于春节假期快递停运,部分快递交货延迟;三是货品在运输途中破损导致无法顺利交货;四是售后服务不到位,如卖家拖延或拒不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约定等。
在“互联网+”的新经济形势下,如何保障网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改善网络消费环境,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推进网络市场监管的常态化、机制化,行政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加大电商打假力度的同时,还应强化与电商平台的协作能力,积极引导、推动电商平台对第三方卖家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