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下发通知,从7月份至11月份开展红盾网剑专项行动,要求重点“严管”网购平台,其中儿童用品、老年用品等将是整治的重点。国家工商总局要求落实网店实名制,网络交易平台在开展集中促销活动时,要公开促销规则等。
现实中,网购平台已成为公众重要的消费渠道,在提供便捷、实惠等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类似于网购平台上售卖假冒伪劣商品、虚假促销等现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此,国家工商总局出重拳打击网络交易乱象,可以对网购商家守法意识的提升产生倒逼作用,促进网购市场平稳有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侵权责任法》等等,都对网购商家的行为做出了约束和管理,如确实存在不法行为,可以按照法律规定予以惩处。
而且,国家工商总局即将出台《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更是对法律规定的有效补充。
不过,现实中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存在,在具体操作中却难以被完全复制和认可。现实中,消费者购买到假冒商品、受到消费欺诈后,都会选择向相关部门投诉,或者是通过诉讼途径予以解决。那么,在维权过程中,到底能否成功,取决于一个因素,那就是能否得到证明主张成立的证据。遗憾的是,产品是否属于假冒,往往缺乏权威机构或部门的检验报告,消费者面临“举证不能”的尴尬。于是,问题就在于此,专柜柜员的验证只能停留在口头,告诉消费者正品与假冒伪劣商品的不同之处,由于其并非权威鉴定机构,就算出具检验报告,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更何况,专柜一般不为非本店出售的产品提供检验服务。因此,即便是消费者自行分辨出了真伪,也很难找到权威的鉴定渠道,使得维权变成空谈。也正是基于此原因,面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不法商家依然故伎重演。
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通知,能够提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然而,存在已久的鉴定掣肘,却让消费者维权面临障碍和瓶颈。基于此,还应该完善网购平台商品鉴定程序,组建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从证据层面赋予消费者更多的底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