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这些年,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吸引国人眼球的不仅是异域风光,还有当地的一些“特色”商品。到国外旅游,可以在当地免税店购物,也可在普通商店购物后享受离境退税。与国内进口商品相比,海外购物在价格上具有一定优势。“消费升级”与“出国旅游”两股力量叠加,催生出颇为壮观的“海外购物”潮。“中国大妈”们每年数千亿元的购买力,令外国人惊叹不已。然而对国内来说,这么大一块消费“外流”,确实令人惋惜。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能不能把这些消费吸引过来,尽可能地留在国内?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增加群众购买意愿较强的消费品进口,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今年6月底前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并逐步扩大降税商品范围。同时,增设和恢复口岸进境免税店,合理扩大免税品种,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
扩大进口、降减关税,有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免税店,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将更便利。双管齐下,会对消费“回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经从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效果得到印证。
不过,降税虽然有利于降低消费成本,激发消费者在国内购买的意愿,但影响进口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还是商品的定价机制。比如,一瓶价格几百元的进口化妆品,里面含的关税还不到10元,就算全部免征,对于降低价格的作用也有限。而同样一款名牌包,制造商在欧洲和中国市场的定价可以相差40%。如此巨大的境内外价差,单靠降税是无法弥补的。除了降税,制造商也需要审时度势,消除人为的“价格鸿沟”,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做出积极努力。对于降关税带来的商品降价,消费者的期望值也不可过高。现在出国旅游购物中,名牌箱包、手表等奢侈品占了很大比重。而此次降关税,主要针对国内消费者需求量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
从长远看,吸引消费“回流”,除了降税,还应着力提升国内消费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培育打造更多高端、优质的国产品牌,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消费升级需求。同时,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流通环节建设,确保国内市场公平规范,让消费者便捷购物、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