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强) 商务部研究院日前发布《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认为,今年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将基本确立,消费增速、结构、热点、动力等将发生相应变化。消费率将在近10年中首次突破50%,位居“三驾马车”之首。
《报告》指出,智慧生活消费、绿色环保消费、全球时尚消费、文化体育消费将成为今年的主要消费热点。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催生更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信息消费将继续释放红利,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预计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20%以上。
随着“互联网+”计划的提出,家电产业已经开始向“智”造转型,推出智能化产品,引导消费者打造智慧家庭。调查显示,有81.6%的被调查者支持智能家电的发展,并表示在未来会购买相关产品。智能家电已经步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关键时期,也将引领下一轮消费热潮。
手机信息内容消费持续增长。随着手机上网用户数量的增加并超过PC端,以手机为渠道的信息内容消费也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网络自制剧等视频供给的增加,2015年,手机端收看视频节目的比例将持续上升,手机视频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互联网服务创造新消费亮点。“互联网+”与服务业相融合将成为下一阶段O2O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形成新的消费亮点。
目前,互联网与服务业的融合已渗透到打车、餐饮、地图、电影、团购、旅游、百货、移动支付等各个领域, 2015年,互联网服务将实现向家政、医疗、教育等新领域的开拓。随着各地在养老、在线教育、医疗等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互联网教育、医疗消费也将出现迅猛增长。
ly:宋� � o�9��60.5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用好第三方科技评估,对于改革方案、改革措施、改革成效能否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社会的检验,有重要作用。
tV �c:�9��6-numeric; mso-pagination:none;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它们有很好的用户基础,客户群远远大于政府网站的用户群,而且互联网思维本身就是用户至上,它们更注重被服务的人,这就让用户体验有所保障。互联网公司在这个时间点加入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城市管理由‘重治理’向‘重服务’转变的体现。”张瑾表示。但把过去能做的事做得更好,并非互联网企业切入智慧城市带来的全部变化,和传统作为供应商的集成服务商们相比,它们为公共服务推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
阿里云高级业务发展经理段永华表示:“在互联网场景下,公共服务可以被记录、被跟踪、可评议,居民可以像跟踪一个包裹一样,跟踪自身需求被应对的过程,如果过了时限或者被苛责还可以投诉。如此一来,权力运转过程清晰明了,也就能推进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
“鲶鱼”冲破固化利益
“拿医疗行业来说,线下医院都有自己的圈子和生态,相对比较固化,资源也比较封闭。公共服务创新,意味着要进入一些相对传统的领域,外来者如何能打破原有体系,是最大困难之一。”林文斌表示。
在另一些业内专家看来,从电子政务到智慧城市,硬件公司、系统集成商等许多利益相关方已经身在其中,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服务必然会打破这一架构。“滴滴和快的公司的发展就是互联网如何打破现有格局的写照,原有的利益相关方很可能成为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瓶颈。”张瑾表示。
就像一条条被放入水箱的“鲶鱼”,互联网公司也在搅动着整个智慧城市产业。不过,在Gartner研究总监汤彤妹看来,未来并不会出现互联网厂商一家独大的局面,它们会寻求与传统服务商结合的“双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