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薛晓伟
记者近日采访的数十位科技界和产业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未来五年恰逢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期,全球很可能将出现新一轮技术革命。这意味着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窗口期”,如能抢搭这趟“快车”,将极大提高我国科技和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而一旦错失机遇,就可能在新一轮变革中落后,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强化信息技术创新力建设
当前,信息技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既引发了信息产业自身的爆炸性增长,也促使其他产业产生革命性变革。
专家认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定位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基础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认为,国家应推动产生若干国际知名的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在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中工作的创新团队,助推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并明显提升信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自主装备能力。同时,合理选择技术重点。在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方面,要多听取企业意见,了解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实现的需求,以此为参考确定科研项目选题,在体现国际未来趋势的领域,应当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经济学家樊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等学者担忧,未来一段时间,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基础制造技术,以及可重构制造、3D打印等新兴生产系统的技术,可能取得突破并广泛应用,这将为发达工业国家重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势提供机遇,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将受到严峻挑战。
还有一些受访专家建议,未来几年,我国应加快以“泛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技术研发。
生态环境研究实现突破
未来五年,我国将处于“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战略选择的“两难”期,也是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和发展矛盾最尖锐的困难期。若处理得当,可以为未来环境全面改善奠定基础;如果污染蔓延,则可能产生难以控制的经济、社会、政治后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仍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仍然艰巨;土壤、水、空气等环境质量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污染可能继续从国外向国内转移、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等风险加剧;大城市群的问题集中爆发,新一轮城镇化面临“城市病”挑战。
专家建议,未来我国应加强环境科技研究。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例如,我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大气复合污染,其中灰霾污染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全面布局新能源
专家预测,未来30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56%,化石能源仍然是2050年能源构成的基础,天然气特别是非常规天然气、油砂、岩页油的重要性日趋增强,而核能在未来10年内难以实现快速增长。全球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比重增加,可再生能源中80%来自水电和风电。
胡鞍钢认为,我国应抓住绿色工业革命机遇,大力发展应用新能源技术,立足国内,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大陆上、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同时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建议,我国应加大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把对三峡工程的政策支持“移植”到太阳能、风能利用上。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 将新增能源的需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此外,我国还应高度重视地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