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福)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近日正式公布。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将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规划》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2部委联合制定。《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中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加强,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中国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另一方面中药材生产技术落后,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中医药信誉。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王黎明说,针对当前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规划》明确了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中药材技术和生产组织创新行动,以及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生产服务和现代流通体系等七项主要任务。《规划》还提出了中药材资源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药材产区;10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种植养殖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0%;中药生产企业使用产地确定的中药材原料比例达到50%等具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