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丹凤
2012年底,意大利商人罗曼·杰罗诺克在第112届广交会上向中国企业“出售或者出租意大利老品牌”,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15天展期共接待近800位中国商人,达成各类购买或租赁品牌意向超过100个,“从家具到服装、皮包,什么品牌都有人想要”。
“品牌饥渴症”——有人这么形容“中国制造”当下面临的窘境。在经历30多年艰苦努力后,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商贸货物供应方。但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货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离开中国时,只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记,却并没带上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这不仅导致中国企业无法参与利润更加丰厚的市场营销环节,也使得“中国制造”在争夺全球市场竞争高点的过程中受到制约。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开始全面“杀入”国际市场时,面对的已是一个分工明确、体系严密、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全球产业体系和布局。依靠劳动力优势大批量生产廉价工业制成品,进而为本国提供足够就业机会,并拉动经济增长,几乎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的唯一道路。
然而,世易时移。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头号贸易大国。从国际需求角度出发,中国不仅拥有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而且在诸多领域都成为技术领跑者和产业集聚者,中国有能力生产与市场期望相符合、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工业制成品;从国内生产角度出发,随着劳动力成本攀升、国内制度环境完善和配套加工链条齐备,低质低价的中低端产品越来越难以形成规模利润、越来越不能支撑代工产业模式,这是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
在这种大背景下,呼唤拥有自主品牌、加快中国品牌建设,将盈利能力从以前的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延伸,既符合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殷切期盼,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要想解决当下的“品牌饥渴症”,光靠购买成熟品牌绝非良策。纵观全球市场,不论是欧洲的奢侈品百年老店、美国的高新科技,还是日本、韩国迅速崛起的家电、汽车等行业,其品牌营造都是自家工匠胼手胝足、披荆斩棘累积而成。
打造“中国品牌”也应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在强调科学创新的同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态,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对售后服务热诚有加,对自律精神恪守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