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   星期四    站内搜索
字号大小:
0

“海淘热”对中国制造有何启示

2015-03-13 10:00:35    作者:任国岗
核心摘要:

□   任国岗

 

最近,中国游客在日本扫货的“海淘热”报道引起热议,除去购买者的一些非理性因素,中国制造话题再次引发反思。其中,两个问题值得追问:受追捧的日本商品究竟好在哪里?中国企业为什么没有做出类似商品?

带加温冲洗功能的马桶圈、不伤发的负离子吹风机、耐用的陶瓷菜刀、煮饭喷香的电饭煲。人们在追捧这些日本商品时,其实并非只看中制造工艺或科技含量有多高,更是感叹这些商品契合消费者胃口。

换言之,“海淘热”的关键不仅仅是中国商品和日本商品在制造工艺和科技含量上的差距,更是生产者对消费者需求重视程度上的差距。

有分析认为,充分市场竞争带来的市场深耕和日本人挑剔的生活方式,催生出一个细分的消费市场,几乎照顾到了不同消费者的所有需求。虽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已远超日本,但在个人消费市场的精细化发展上,日本远远领先中国。

中国的消费品产业必须跟上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切实转换商品制造思路。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和制造业思路的范式转换是中国消费品产业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中国消费品产业发展为什么没有跟上需求发展?有专家认为,这当然可以归结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够等。但中国企业没有在本土消费者需求上投入足够精力,贪图挣“快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挣“快钱”轻松、转型升级辛苦,趁着大环境改变之前“挣一票就走”的心态普遍存在。

如今,这一切都在改变,挣“快钱”的时代已结束:劳动力成本、资源价格、环保成本都在快速上升,人民币汇率维持高位,市场竞争充分。企业难以继续通过粗放的市场扩张方式盈利,深耕消费市场成为唯一选择。

中国企业的改变已然开始,例如在电子消费品市场,华为和小米在极短时间内异军突起,逆袭国际大牌,靠的就是抓住本土消费者的需求特点。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中国商品的未来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外国商品的竞争挤压,一定会倒逼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深耕市场,中国人研发、制造出与国际名牌相媲美的消费品只是时间问题。

媒体聚焦更多

五大行高管年薪或难逃“腰斩”命运
央企高管降薪风声渐起,作为金融业里最“高大上”的国有五大行(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或将最先受到冲……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