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6   星期六    站内搜索
字号大小:
0

保障性住房建设需探索多种模式

2015-01-16 15:10:53    作者:白小峰
核心摘要:

□   白小峰

 

建设保障房小区,本来是政府的惠民工程,但建成使用后,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据报道,广州荔湾区芳和花园是广州大型保障房样板社区之一。这个由回迁户、中低收入群体所组成的大型小区,自正式交付使用以来,短短三年,该小区住户出现轻生倾向的案例高达700多宗,虽然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的不足10宗,但服务该社区的社工团队却面临人手和能力不足的尴尬。

看到这种情形,可能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贫民窟。但显然,保障房小区与贫民窟有本质的不同。国外贫民窟是公共服务极度缺位的结果,而保障房本身就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可以说是政府和社会送给中低收入群体的礼物。

不过,如果说贫民窟的问题是公共服务的缺位造成的,那么保障房小区的问题就是公共服务不充分造成的。总体看来,保障房小区的这些“问题”住户,他们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并不是由保障房引发的,比如说贫困、疾病等,以及由贫病交加而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怪异。只是他们集中居住在保障房小区后,问题也集中地显示出来了。另一种,则是因为诸多弱势群体集中居住之后,小区形成的群体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得一些问题更加严重了,特别是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

那么问题的解决,大抵也就需要两条腿走路。对于弱势群体固有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救助,解决或缓解他们的困难。在这个方面,除了传统的救助模式,目前方兴未艾的社会工作也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社会工作者能够以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危机。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看到,政府对于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的配置,存在着数量少、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在探索中完善。

除了上述种种显性问题,更严重的是,这些小区的存在,使得居住其中的弱势群体有了清晰的辨识度,无形中与社会其他人群有了鸿沟,容易引发群体之间的隔阂。这种状况,对于各个人群都是不利的。因此,在肯定保障房小区建设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其他模式,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的多元化。

媒体聚焦更多

五大行高管年薪或难逃“腰斩”命运
央企高管降薪风声渐起,作为金融业里最“高大上”的国有五大行(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或将最先受到冲……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