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廉
岁末年初,各地为实现2015年经济“开门红”,出台了不少好政策、采取了许多新举措。但也有些地方不顾自身条件限制和客观发展规律,习惯于“大干快上”,盲目提出快速发展产业,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长期以来,为了较快改变面貌,不少地方和部门评价工作常常简单看数据。一些政府官员乃至不少地方的民众也津津乐道于所在地方的年产值有多少、工业园区面积有多大、投资增速有多高,认为只有“牛羊满圈”才踏实,才有底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必不可少,但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过度干预则需要警惕,因为这样做既没多大必要,也很难见到成效。
说其不必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种产品多了还是少了,一个地方发展快了还是慢了,往往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市场的嗅觉非常灵敏,如果市场秩序等发展环境良好,通常情况下只要有利可图就会自动调节,以更加节约的方式、较快的速度配置资源。说其难见成效,是因为在市场主体已经充分竞争的新阶段,传统行业产品供大于求已成常态,盲目铺摊子往往规模越大风险也越大。同时,一拥而上还会使行业供求失衡,人为加剧资源、能源紧张状态。新技术、新领域发展潜力巨大,拥有创造创新的无限可能,但由于其发展还处于探索状态,也蕴藏着不小的风险。商场如战场,一些连专业投资人都选不准的项目,有些政府官员却要亲自上“火线”,如果失败免不了要公众埋单,还容易留下权力寻租的空间。
在培育发展环境的过程中,政府明确自身的定位十分重要。正像踢一场足球赛,政府是裁判员,要营造良好的竞技氛围和创业精神,通过法治制度、诚信体系等来确保“草坪”平整舒适,确保公平公正不吹黑哨,还要约束好各自的球迷、粉丝“不起哄”。关键时刻,政府甚至可以成为教练员和拉拉队员,在“下雨刮风”前综合提供各方面信息供场上人员研判,还可以站在球场外指点迷津,为中国创造、民族企业摇旗呐喊。但政府不是运动员,要与社会、产业保持冷静的距离,而不能随便指指点点、过度干预,更不能因为看得着急或兴奋,就干脆换上球衣亲自上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依法行政提出明确要求。培育并维护好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在内的健康发展环境,投入不多、收效很大,能够形成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经济新增长点不断迸发的良好局面,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也是今后重要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