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安民
银监会加急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向商业银行征求意见,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理财业务中银行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问题,推动理财产品从主流预期收益率型向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转变,实现风险和收益真正都由投资人承担。据了解,《办法》(征求意见稿)共8章155条,对现有的12个监管法规,进行了归纳整合及更新,同时废除了部分法规,引发了银行理财市场新转变的大讨论。
产品向开放式净值产品转变
事实上,除了市场聚焦的鼓励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以外,此次《办法》中对银行影响最大的或是理财产品模式的转变。为推动理财产品从主流预期收益率型向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转变,《办法》提出了倒逼银加快转变的措施。
《办法》要求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投资的非标债权资产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回表核算,商业银行必须将预期收益率型产品管理费收入的50%计提风险准备金(其他产品为10%)同时,允许净值型产品的30%投资于非标债权资产,且无须回表核算。也就是说,如果商业银行继续大量发行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需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计算风险资产、计提风险准备,而对于“非标”资产,要求银行有相应的风险缓释机制。
银行理财收益率下降
银监会表示,对现有的存量“非标”资产进行产品转型,可考虑在《办法》正式实施后给予其一定的宽限期或缓冲期,允许原有部分“非标”资产自然到期结束,之前可不用回表和风险计提。银监会表示,经测算,《征求意见稿》实施后虽然会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阵痛,但不会对理财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长远看利大于弊,且有利于向真正的资产管理转型。
中金公司也分析指出,短期而言,银行操作成本提升,包括信息披露、计算净值等,银行投资比例和限制、集中度管理,如单券占净值比率不超过10%等限制,将导致配置难度大大增加。由于传统的预期收益型产品成本大为提升,叠加资产端的收益率下降、充存款动力下降,理财收益率将存在下降压力。
短期或加速银行理财资金搬家
国泰君安分析师邱冠华认为,《征求意见》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加快摆脱阴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纠正长期以来信用风险定价体系的错配,将促使无风险利率加速下行,未来理财产品收益率将不再是无风险利率。而无风险利率加速下行,将促使15万亿元到期存量理财资金和未来新增资金重新分流,预计相当一部分会脱离理财产品而流入股市,进而有助提升A股估值。
原本的理财资金大多具有风险偏好中等偏低的属性,以银行股为代表的低估值蓝筹容易成为青睐的对象,使得嚷嚷多年的“银行存款不如买理财,买理财不如买银行股”这一定律得以首次实现,进而利好银行股等低估值蓝筹。
“新规短期影响银行理财业务,银行利润小幅受损,预计影响低于1个百分点;但是新规有助于银行摆脱刚性兑付,使得银行PB更加真实,有助提升银行估值水平,利好银行股。”邱冠华分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