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俊伟
特约记者 陈鑫龙
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设计红星奖颁奖盛典将于2014年12月12日在北京国贸三期召开。来自全球1561家企业的6037件参评产品星光闪耀,万众瞩目,彰显未来工业设计的主流趋势和为人民服务的全新理念。
据悉,中国设计红星奖是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由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联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全力打造的政府公益奖项,旨在鼓励企业利用设计的手段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让更多的百姓在生活中体验科技成果;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典范产品,促使工业设计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本届红星奖呈现四大亮点:
龙头企业争当设计创新领头羊
根据2014年企业报名情况统计,中外龙头企业比去年增加了11.2%。中外企业报名比例为12:1,中国企业包括北汽集团、江河创建、广汽集团、三一重工、沈阳机床、武汉重机、东方航空、华硕科技、联想集团、小米科技、博洛尼家居、海信电器、美的电器等,国外企业来自16个国家,包括德国博世、韩国三星、美国科勒、英国戴森设计、丹麦雅各布延森设计、日本三菱、柯尼卡美能达等。
设计创新助力产业结构升级
2014年红星奖报名情况显示,东南沿海地区多以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卫浴建材、生活日用类为主,中西部地区以仪器制造、大型装备产品居多,北京企业更加注重高技术含量和设计服务拉动。
以广东和北京为例,报名企业分别为239家和176家,分别占总报名企业的15.3%和11.2%,位居前两位。广东地区报名产品主要是消费类电子、家用电器、家居用品等,企业多集中在美的、TCL、创维等制造业龙头。北京地区报名企业多以设计机构、IT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报名产品中,既有支撑大数据、云计算的中科曙光GreenRow数据中心专用机柜、云终端等产品,也有北汽集团绅宝D50、D70新款车、新能源电动车。
从设计产业的发展特征看,广东工业设计呈现的行业属性特征明显,分工明确,规模优势突出,设计效率相对更高;北京设计随着近年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外迁,设计公司的低端设计业务逐步缩减,设计更加注重品质,技术含量更高,文化承载力更强。
红星奖向企业家“俱乐部”转变
在红星奖的历届获奖名单中,设计机构、院校与企业的报名比例曾经为1:2,近年,随着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和设计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逐步增强,企业报名数量不断攀升,目前比例已达到1:4,企业成为红星奖的参评主体。
为鼓励好设计、好产品,中兴、华为、浪潮、曙光等IT巨头每年都会将最新的产品申报红星奖。宁波欧琳集团将设计部划分若干设计小组,分别选送产品参评,并视获奖情况给予设计人员奖励。参评企业对红星奖评委和专家的评语极为重视,认真研究,据此判断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趋势。更多的企业则将红星奖的获奖效应,作为新产品进入市场、获得客户认可的“通行证”,红星奖正在成为企业设计创新的抓手,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红星奖培养激励设计创新人才
企业不仅将红星奖作为创新设计宣传推广途径,也使其成为历练培养团队、发现人才的契机。
记者采访北京工业设计中心得知,今年红星奖颁奖主题是设计为人民。一是关注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产品满足高效、节能的国家需求,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积极思考利用创新思维解决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大型机械和装备类产品中,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和体验,设计的品质与附加值在不断提高的制造技术中得以体现;四是设计集成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和应用手段,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管理需求,服务于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